坚持扩区联动 推动皖南文旅深度融合
来源:杨磊 2025-04-18 15:11:15 责编:奚正喜 桑士宣 何怀光

省级层面要加强系统规划、整体布局,以黄山、长江为两极,加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推动黄山、池州、安庆、芜湖、宣城、铜陵等皖南片区市域联动、错位发展,深挖地域特色文化,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具有较高辨识度的特色文旅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2023年,我省接待游客8.4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10亿元。但与周边文旅强省相比,还存在一定短板。

一是开发布局不均。全国24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中,长江以南占比过半。从“两山一湖”,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省委、省政府始终注重发挥皖南山水、人文、生态优势。但皖南片区协同发展仍需聚力,亟需省级层面系统规划、整体布局,结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推动黄山文化与长江文化相呼应,让皖南区域成为展示美丽中国的重要窗口。

二是规模效益不高。相较浙江、江苏2023年7.6亿、9.4亿旅游人次和9907.6亿元、12022.7亿元旅游收入,我省在旅游收入上仍有努力空间,客观反映了高消费群体吸引不足、高端文旅产品供给不足。此外,缺乏龙头企业引领,2023年中国旅游集团20强,我省未有企业入围。

三是业态融合不足。传统观光游仍是主流,没有打破“山水依赖”,“非遗+旅游”等文旅融合业态开发赋能不足,休闲、度假、康养等高端服务业集群有待进一步培育。

四是要素集成不够。面对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等难题,市场主体多以轻资产运营为主,而政府财力资源有限,也难以支撑大量前期投入。受制于资金、人才等影响,一些优质的文旅资源还处于粗浅开发阶段。

为此,建议:

一是坚持系统观念,实现扩区联动。省域内,以黄山、长江为两极,加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推动黄山、池州、安庆、芜湖、宣城、铜陵等皖南片区市域联动、错位发展,深挖地域特色文化,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具有较高辨识度的特色文旅品牌。省域外,以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等为抓手,完善高效协同推进机制,最大程度放大资源组合乘数效应。

二是坚持优化布局,升级全域旅游。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结合“皖美休闲旅游乡村”行动,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引导乡村民宿等高质量发展,布局一批形态各异、功能错位的乡村旅游示范带。促进文旅业态创新升级,丰富文化遗产研学游、历史文化体验游、红色文化传承游、自然风景生态游、城市街区休闲游等业态,创新“赛事旅行”“美食旅行”“文化旅行”“山水旅行”等项目,打造休闲度假、创意经济、医疗康养、文化服务等高端服务业集群。

三是坚持以文塑旅,打造关键节点。立足黄山、长江流域,系统梳理皖南之情、人文之美、山水之胜,推进徽派文化、长江文化及黄梅戏文化等研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例如,皖南青铜文化历史悠久,分布于芜湖、铜陵的“大工山-凤凰山”古铜矿遗址,发现的冰铜锭将我国铜矿冶炼历史提早到商周时期,在南陵县出土的青铜龙耳尊更是最早采取冷焊技术的青铜文物,省级层面要进一步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构建历史文化系统性保护和活化利用机制,打造历史文化名城,让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遗址“活起来”。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探索发展新路。对标先发地区创新机制,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谋划设立文旅产业发展基金,用好用活各类财政、金融政策,积极引入知名文旅企业落地,推动政府、市场、群众利益联结。例如,南陵县学习借鉴浙江乡村运营经验,积极探索乡村“CEO”模式,以专业运营赋能乡村旅游。建议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敏锐嗅觉,撬动社会资本推出一批主题化、特色化、定制化深度体验文旅产品,做优美丽经济。

(作者杨磊系省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