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食药用菌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徽菇”颇负盛名。但铜陵市政协调研发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我省食药用菌产业的振兴和发展。
一是食药用菌规模种植历史相对较短,高素质人才储备较少,缺少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二是目前菌种生产不自主、种源混乱、质量不稳、经营不规范给产业发展造成一定的隐患。
三是受林业政策和耕地“非粮化”限制,菌材原料匮乏、用地紧缺与产业发展矛盾凸显。
四是食药用菌生产以农户、“企业+农户”为主,缺乏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生产规模小而散。
为此,铜陵市政协建议: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这方面,宁夏依托“闽宁协作”建立食用菌产业协作机制,借助福建食用菌生产技术、人才等优势推进产业发展,依托本地院校成立“宁夏食用菌职业教育集团”,订单式培养产业技术人才;浙江庆元在全国率先开展食用菌人才“庆元香菇师傅”异地互认,并在河北、陕西等地试点,实现专技人才互通互认。对此,铜陵市政协建议我省高位推动对接,与福建、宁夏等食药用菌产业先发地区在技术人才、产品研发等方面建立协作共建机制;遴选院校联合企业等组建食药用菌技术培训平台,支持农业院校开设食药用菌相关专业,加快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整合省内食药用菌重点县专业技术人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认证,推动与省外食药用菌重点生产县开展专业技能人才异地互认互通。
完善菌种产业体系
这方面,宁夏建立食用菌研发中心,联合福建、四川等地开展菌种、种植等技术研究及应用;浙江丽水建立食用菌菌种质量检测中心,开展菌种真实性鉴定、母种农艺性状和商品性状等检测。铜陵市政协建议,我省应大力建设食药用菌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组织科研力量攻克菌种、种植等关键技术难题,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整合优化全省食药用菌科研院所资源,建设食药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中心、菌种质量检测中心,发挥中国菌物谷(合肥)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一馆五库”建设,加强特色食药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建立本地化菌种繁育体系,在食药用菌重点生产地市建设标准化菌种厂、菌棒生产厂,并在全省筛选和建设一批培训基地,加强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
加强生产要素保障
这方面,浙江龙泉出台《林业发展和资源保护扶持政策》,支持食用菌原料林培育;贵州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科学调整抚育间伐强度保障菌材供给;广西南宁《设施农业用地备案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传统生产方式直接利用地表耕作层或其他农用地表层土壤进行作物种植和非硬化的养殖坑塘用地,未破坏耕作层,按原地类管理,不需要办理设施农业用地备案手续。铜陵市政协建议,我省出台政策支持菌材林基地、林菌基地建设,科学调整间伐强度,有目的进行菌材抚育,同时将采伐计划适度集中,优先安排食药用菌生产用材指标,保障生产原料需求;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设施农业用地备案管理,针对实地未硬化的食药用菌生产大棚仍按照原地类管理,加快项目落地速度;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按照占补平衡原则,从省级层面支持和保障食药用菌产业发展重点项目设施用地指标。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这方面,宁夏将食用菌作为“6+2”重点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搭建产业全方位发展平台,加力食用菌生产大棚、绿色标准园、标准化生产基地等补贴,制定《羊肚菌种植技术规范》并组织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指导。铜陵市政协建议,制定食药用菌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原料、菌种、种植、人才、科研等方面具体支持政策;设立食药用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引导和激励菌种研发、现代设施生产、精深加工、品牌创建等,支持引导开展食药用菌特色保险;组建集科技研发、市场应对、投资评估、技术推广等服务为一体的合作平台,制定食药用菌主要生产品技术规程和标准,组建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基层服务,完善全省食药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顺应标准化、设施化、工厂化发展趋势,加大食药用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培育扶持力度,构建“原料统一采购、料棒自动化制作、菌棒集中化培养、菌棒生态化出菇”生产体系,加快推广林下高值食药用菌种植,因地制宜发展食药用菌温室大棚、移动式数智菇房、数字化工厂。(铜陵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