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手机的更新迭代已成为不少年轻人追逐时尚的方式,为迎合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各类手机租赁平台纷纷兴起,只需每月支付少量租金,就能用上价格昂贵的新款手机。然而,这种看似划算的消费方式真的毫无风险吗?
近日,淮南市田家庵区人民法院曹庵人民法庭缺席审理了的一起因租赁手机引发合同纠纷案件,给消费者敲响了警钟。
案件中,刘某通过某平台,向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租赁了一部价值9899元的iPhone 14 Pro Max,并与平台签订了《租赁服务协议》。协议约定,手机买断价为12868元,月租金659.91元,分12期支付。若逾期超过10个自然日未付租金,租赁设备将直接由租转售,刘某需一次性支付剩余买断款,并承担违约金。然而,刘某在支付7259.12元后便停止付款,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遂将其诉至法院,要求支付剩余买断款、违约金(5元/日×逾期天数)及律师费等损失。
法院审理后认为,刘某与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的《租赁服务协议》,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对合同当事人均具有法律约束力。刘某逾期支付租金已构成违约,依法应支付手机剩余买断款及其他费用。考虑到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张的违约金计算标准过高,法院酌情予以调整。
法官提醒消费者,务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莫让“便捷”成为“负担”。在租赁手机前,要充分考虑自身消费能力,切勿因一时冲动或盲目跟风,陷入“超钱消费”的困境;在签订租赁合同时,消费者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尤其要关注租金支付方式、逾期责任、买断价格等重要内容,避免因忽视合同细节而陷入“套路”;出现争议及时与平台协商,必要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消协求助。(冯明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