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讨薪无果在网上“任性”发视频谩骂,另一方“斗气”拒不付劳务工资,双方情绪对抗激烈,最终诉至法庭。近日,无为市人民法院牛埠人民法庭成功调解这样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承办法官通过庭审查明争议焦点、释法明理化心结,让剑拔弩张的双方当事人最终握手言和。
原告曾受被告雇佣从事墙体粉刷工作,工程结束后尚有6000元劳务费未结算。原告在多次催讨无果后,向法院提起诉讼。案件标的不大,但双方对立情绪强烈,庭前调解阶段各执一词,被告坚称需原告自证欠款事实。
承办法官细致研判案情发现,原告虽未持有书面欠条,但有催要款项的过程证据,基本能够固定欠钱事实。为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决定先行开展庭审。随着法庭调查深入,被告方才道出“心结”——原告通过自媒体发表不当言辞损害其声誉,故拖欠其工资“以牙还牙”。
了解这一矛盾症结后,法官采取“背对背”调解策略:一方面针对被告“斗气”拒付的心理,耐心释明法律规定和拒不履行法律后果;另一方面指出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引导原告认识到过激维权行为的法律风险。经过悉心疏导,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原告当场在自媒体平台对之前的言语表示道歉,被告亦承诺在约定期限内付清欠款。
小案事不小,件件连民心。该案的妥善化解,既有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又引导群众依法维权,真正让调解办案成为修复社会关系、促进基层善治的连心桥,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法庭的实践路径。(潘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