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庆市大观区政协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着力构建“12345+X”协商新格局,持续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1”——以全体会议为引领 全面加强广泛协商
每年召开1次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区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提案审查情况报告,听取并讨论大观区“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预算执行报告,这是区政协与区委、区人大、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广泛协商的重要载体,是《政协章程》赋予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的制度保障。区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聚焦区委区政府工作重点、群众关心的热点、社会治理的难点加强广泛协商,更好地凝聚思想共识。在常规议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大会委员发言环节,听取委员建议。在会议期间邀请党政领导出席分组讨论,举行“有话对书记说”“有策向区长献”等主题活动,充分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全面展示了大观政协委员靓丽的履职风采。
自2021年底九届区政协一次会议以来,历次大会期间共提出提案622件,立案574件,拟定重点协商课题计划10项,提交大会委员发言119份,建言献策33条,协商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为区政协广泛协商奠定了坚实基础。
“2”——以重点协商为主线 做到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每年举行2次专题议政性常务委员会会议,聚焦大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每年选取2个重点协商课题开展沉浸式调研、进行学理性分析、提供方案级建议。2021年以来,共选取《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集贤关、海口镇、皖河农场”三大片区开发建设》等10个重点协商课题。截至目前,已完成8份高质量调研报告,并经区专题议政性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讨论,形成8份建议案报区委区政府参考,均获区党政主要领导批示交办。
从教育事业提档升级到电商与服装制造业融合发展,从三大片区“突围”建设到菱湖经济圈“破圈”繁荣,从营商环境全面改善到市域社会治理智慧升级,从乡村产业振兴“遍地开花”到和美乡村建设“精彩蝶变”,一份份“高言值”建议案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提供有效参考,有力助推大观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充分彰显了大观政协的履职担当和为民情怀。
“3”——以“委、组、室”为平台 为委员履职提供广阔舞台
大观区政协现有8个专门委员会、11个乡镇(街道)政协工作联络组、37个委员工作室(含7个界别活动室),通过专委会、联络组、“两室”三层级平台协商,形成政协协商、基层协商、“微协商”三层协商矩阵。综合考虑委员从事领域、所属界别、党派身份、个人专长等因素,将187名区政协委员编入各专委会,实现了“全员入委”。275名省、市、区政协委员就地就近进驻“两室”,在“全员入委”的基础上实现了“全员入室”。区政协专门委员会主任担任“两室”指导员,政协工作联络组负责“两室”规范化、常态化运行,实行“委员工作室(界别活动室)、社情民意信息站、协商议事厅”三位一体同步建设。
随着“两室”建设的深入推进,涌现出大观“零距离”协商、“连心桥”协商议事厅、“‘菱’里”会客间、“荷塘夜话”、“有事好商量”、“锋云会”教育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基层协商议事品牌,围绕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医疗、养老、教育、就业、社会治理、营商环境等内容开展“微协商”活动,在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以协商监督为抓手 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健全协商议事与民主监督工作规则,各专委会、联络组结合《中共大观区委全委会工作要点》《大观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以及群众关心热点等,在年初制定详细协商与监督计划,每年分别开展4次协商与监督活动。坚持协商式监督定位,积极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监督、专项监督、视察监督、社情民意信息监督等各类协商与监督活动,寓监督于协商之中,做到协商中有监督、监督中有协商,持续提升协商式监督质效。
九届区政协一次会议以来,区政协开展协商活动39次、各类民主监督活动61次,形成《关于“优化水生态,皖河流域大观段水环境国控监测点运行管理”的监督性视察报告 》等协商成果26份,编撰《关于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的建议》等社情民意信息86条,助力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有效施策。区政协连续多年围绕民生实事、“暖民心”工程开展民主监督和协商议事,助力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落地见效。聚焦完整社区建设开展多次“微协商”,石化路街道大湖社区获批全省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老年食堂助餐服务更加暖心,全区老年食堂提供养老助餐服务年均达15万余人次以上,大湖社区老年食堂荣获“安徽省老年助餐服务品牌”称号。
“5”——以制度机制为保障 促进基层协商民主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
大观区政协以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制度机制为抓手,从健全协商议事机制、联系群众机制、联动协调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履职考核机制等5个方面入手,全面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进一步规范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九届区政协以来,先后出台了《大观区政协常委会工作规则》《大观区政协协商成果办理规程》《关于加强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实施意见》《大观区委员工作室(界别活动室)指导员工作制度》《大观区政协“三位一体”建设制度》《大观区政协专门委员会工作制度》《大观区政协委员履职考核办法》《大观区政协优秀提案评选表彰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对区政协常委会、专委会、联络组、“两室”以及委员履职予以制度化规范。
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中,每名委员定向联系2-3名辖区群众,每年走访联系群众不少于1次,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注意制度之间的相互衔接,在《大观区政协专门委员会工作制度》中,结合专委会主任担任“两室”指导员要求,对专委会主任下沉“两室”指导工作频次进行了量化设定,规定专委会主任每年下沉“两室”指导工作不少于4次。在《大观区政协协商成果办理规程》中,完善了协商成果形成、报送、受理、办理、落实、反馈等工作机制,为协商成果转化落实提供制度保障。在委员履职考核办法中,明确按全体委员总数10%的比例确定优秀等次,在全体会议上予以表彰通报,充分激发委员履职热情。
“X”——以其他协商议事为补充 将政协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支持各专委会、联络组、“两室”、民主党派及工商联等视情况需要,自主开展调研、视察、监督、政策宣讲、反映社情民意、提案督办、基层微协商等活动,加强与界别群众沟通交流,助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协助地方党委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促进政协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
大观“零距离”协商委员工作室建成于2022年9月,该工作室现有12名市、区两级政协委员,由区政协提案委员会负责人担任工作室牵头人,成员中有区政府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有从事法律工作的专业人士,此外还特邀区企业服务中心、区智慧联动中心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定期了解辖区企业需求、12345热线投诉热点问题等,致力于通过民主协商来解决营商环境、社会治理方面的问题。2024年,该工作室组织辖区企业座谈,充分听取企业诉求,最终通过协商帮助3家民营企业获批融资贷款1200万元。
“12345+X”协商新格局在大观区日趋成型,这一典型范例生动诠释了人民政协制度在基层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示了人民政协制度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