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知道有个公路即成都—拉萨公路,简称川藏线,俗称川藏公路,东起四川省会成都市,西至西藏首府拉萨市,由中国的318国道、317国道、214国道、109国道的部分路段组成。它路途艰辛且多危险,但一路景色壮丽,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峡谷和大江大河,引来无数游人探行观光。
近些年,“皖南川藏线”声名鹊起。这条线又称“江南天路、皖南318”,东起宁国市的青龙乡,西至泾县的蔡村镇,其最神秘精华路段全长大约120公里,2022年7月,“川藏线”成功入选首批“安徽省旅游风景道”。这两年,又听说还有“皖西川藏线”、“庐南川藏线”。看来,安徽省搞旅游产业也是拼了。
今年四月,我有幸参加铜陵市政协老干部文化考察组,到“庐南川藏线”走了一趟。
上午八点半,我们考察组驱车上铜都大道,过铜陵长江大桥,沿京台高速往北,四十分钟左右即到达庐江县罗河镇浮山道口,这里也是“庐南川藏线”的入口。等候在这里的庐江县政协办公室工作人员为我们送上《活动指南》,随后引导我们一起进入三色彩带公路——美丽的“庐南川藏线”起点。
考察活动第一站为“天门望河观景台”。车行十分钟,停在了一座新建的四层楼房前。进入房子里面,方知是接待游客的地方,吧台、茶几、凳子、点心、洗手间,一应俱全。坐电梯到四楼楼顶,满目四望皆山也,且山不高峻,没有看出什么特别的地方。我赶紧翻看本次《活动指南》,没有发现关于这个观景台的情况介绍。于是百度,原来楼西边外的场地上有一个星型拱门,可以看落日余晖。
再读《活动指南》,才知道庐南川藏线蜿蜒120公里,和皖南川藏线恰好相当。它像一串明珠,串联起矾山、龙桥、泥河、罗河等庐南四镇十四村“九曲十八景”的好风光。
我们所处的地方则属于矾山镇,它号称“千年矾都,富硒小镇”。过去经常听讲,庐江县有个大矾矿。
离开观景台,我们直奔寨基山。沿途道路,无论是前方还是后方,左边还是右边,皆是迷人的风景,那映入眼帘、不断变换的彩路、鲜花、溪流、竹林、树木、村庄、山峰,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美不胜收的视觉冲击。
半个小时后,我们抵达寨基山主峰。这里位于龙桥镇凌安村境内,是“庐南川藏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庐江县政协的同志说,如果清晨登寨基山,可以赏云海观日出,那群山之巅,云海弥漫,在重峦叠嶂间缓缓流动,时而舒展筋骨,时而肆意回旋,若隐若现,宛若人间仙境。现在是上午十点半了,阳光普照,又是一番景象。
我们信步踏入设在山顶的“牧云时光驿站”,这是一个集驿站区、民宿区、观景平台于一体的观景胜地,自然、人文、建筑三者融合的恰到好处。它坐落在丛林中,窗外是大片的杉木林。
驿站主人向我们介绍,若说寨基山是观日出,那牧云时光,就是观日落。傍晚时分,太阳的余晖晕染了整个天际,透过窗户看过去,浓烈的晚霞都添上静谧的色彩,不妨约上三五好友,喝上一杯咖啡或者一壶茶,偷得浮生半日闲。
我感叹,一个在清早,一个在傍晚,这么好的景色,这次是看不到了,真的是要让我们来第二次呢。
转眼间,已经上午十一点半。从寨基山下来,车行十分钟,我们进入一个竹林环绕、安静优雅的地方。下车步行数十米,我看见一个门墩上写着两个字:“乔冲”。原来我们到了此次考察的最后一站——竹溪·乔冲民宿。往里行不足百米,左转往上,到了一个叫“乔舍”的民宿。这可不是一般的民宿,据考察组同行的一位庐江籍老同事说,这里是三国故事里小乔住过的房子。
小乔的故事,我还是知道一些的,她的美丽在三国时是出了名的,作为周瑜的妻子,她在周瑜病逝后守墓14年直至去世,与周瑜墓一起,葬在庐江县城西,为后人瞻仰。但是,这个“乔舍”是不是小乔呆过的地方,则没有看见十分有力的宣传资料和实物。
中午,我们在“乔舍”进行了简单的餐叙。考察组一行对庐江县 “无中生有”开发庐南川藏线的创举表示钦佩,特别是注重“旅游✙文化✙……”,最终致富于当地百姓的做法,值得我们铜陵市发展旅游业学习借鉴。庐江县政协负责人则对铜陵市政协老干部考察组表示热烈欢迎,并期待下次再来,对以矿文化体验、野奢度假、富硒康养、竹海观光、山地运动、自驾越野为主题的“庐南川藏线”上的景点,进行全面考察,更多地提出改进意见,弥补今天时间不足、很多景点没有来得及观赏之遗憾。
餐叙中,有一味美食引起我们很大的兴趣——黄屯牛蹄。这是当地龙桥镇黄屯老街特产。“乔舍”餐饮老板说,牛蹄比较难煮,所以在烹饪时,首先把生牛蹄放在高压锅里压上一段时间,然后再放在锅里煮15-20分钟。牛蹄本身的胶原蛋白在烹饪时,会转化为明胶自然地融入到汤汁内,使汤汁变得粘稠,当红里透亮的汤汁包裹着香气,诱人的牛蹄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说实话,大江南北的猪蹄子,我是吃了不少的,这牛蹄子还是第一次品尝。看上去,它块头硕大;闻着,香味诱人,吃一个足矣。当我一口咬上去,满满的胶原蛋白,口感酥嫩、劲道,难以忘记。真不愧是黄屯地道风味。
半天的考察活动结束了。当我们愉快返程时,看见苍翠的山色与白云交织,仿佛诗与远方交融、美景与希望串联、乡愁与向往同在,一切是那么自然、美妙。
(王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