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县版书镇 “老总管” 调解团在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中,以 “闻、访、调、固” 四步工作法为抓手,活跃于田间巷尾,化身群众的 “贴心人”“拆弹手”“守护者”“巩固者”,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坚实纽带。自2024年成立以来,累计排查矛盾纠纷 40 余起,记录民情日志200余条,成功调解率高达 92%,为困难群众争取救助资金4000余元,为2名群众提供法律援助,让基层治理的温暖触达每一个角落。
闻民情:脚步丈量大地 甘当群众 “贴心人”
“老总管” 摒弃 “坐等上门” 的被动模式,主动下沉基层,用脚步绘制民情地图。他们穿梭于田间地头、行走在街头巷尾,以 “听民声、看实况、讲政策” 的立体工作法,搭建起与群众沟通的连心桥。走访过程中,他们随身带着纠纷记录登记表,“随手拍” 定格问题现场,“随口问” 捕捉隐患苗头。调解员方新华在巡查时,敏锐发现版书村灌溉渠淤塞问题,当即协调镇有关部门,48 小时内完成渠道疏通,解决了 12 户农户的春耕灌溉难题。这种 “小事不过夜、急事马上办” 的务实作风,让群众真切感受到 “有困难,找老总管” 的安心。
访民意:精准问诊矛盾 勇做纠纷 “拆弹手”
面对错综复杂的基层矛盾,“老总管” 化身 “矛盾代理人”,带着政策 “听诊器” 和法律 “手术刀” 上门 “问诊”。凭借数十年基层工作积淀的 “人情账本”,他们迅速打破沟通壁垒,抽丝剥茧探寻矛盾根源。在处理一起历时三年的宅基地边界纠纷时,调解员汪家健往返档案馆查阅历史图纸,走访 10 余户邻里取证,运用 “利弊权衡” 调解方法,从法理角度分析权益边界,从情理层面讲述邻里情谊,最终促成双方各退半米,握手言和。对当事人既解开 “法结” 又化开 “心结”,实现矛盾纠纷的 “标本兼治”。
调民忧:温情消融坚冰 乐为和谐 “守护者”
调解现场,没有严肃的 “对簿公堂”,只有温暖的 “谈心角”。“老总管” 深谙将法理与人情相融合的调解之道,总结出 “趁热打铁法”“亲情唤醒法”“换位思考法” 等 12 种调解技巧,让矛盾化解充满温度。在调解一起兄妹赡养纠纷时,调解员方小华将调解现场搬到当事人家中,组织 “家庭圆桌会议”,引导兄妹回忆成长历程中的温情时刻,用 “打断骨头连着筋” 的血脉亲情软化对立情绪,最终达成协议。针对偏远地区群众需求,“老总管” 将印有调解热线、服务承诺的 “移动调解站” 开到村口晒场,实现 “纠纷调解不出村、矛盾化解在一线” 的治理目标。
固民心:长效跟踪问效 善做成果 “巩固者”
“老总管” 深知,矛盾化解不是终点,而是服务的新起点。他们建立 “一案一档一专班” 跟踪机制,对复杂纠纷定期回访研判,对已结案件开展 “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2024 年,针对调解中发现的 3 名困难群众生活难题,“老总管” 主动对接民政部门,为其申请临时救助金;联合人社部门举办电工、家政等技能培训班,帮助 5 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这种 “调解 + 帮扶” 的闭环服务模式,不仅化解了表面矛盾,更从根源上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实现 “解民忧” 与 “暖民心” 的深度融合。
从晨光熹微的田间走访,到暮色四合的入户调解,“老总管” 调解团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真心换取民心。他们是基层治理的 “活字典”,更是群众身边的 “暖心人”。这支扎根乡土的调解队伍将继续深耕 “枫桥经验”,以创新为翼、以民生为要,在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上,书写更多温暖人心的治理篇章。(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