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法院圣泉法庭“四维发力”绘就基层善治新图景
来源:薛丹丹 周里 2025-05-30 16:39:13 责编:费伟

编者按:人民法庭处于司法为民最前沿、化解矛盾第一线,这里每天都要处理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小事”,就是这一件件“小事”构成一幅幅生动的法治画卷。为充分展现全市法院人民法庭风采,宿州中院推出“宿说枫桥·人民法庭巡礼”专栏,邀您共同检阅人民法庭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工作成效。

皖北大地上,有一座静卧于皇藏余脉之间、浸润着汉风楚韵的古镇,得名于“圣泉清冽润四方”的古老传说,它便是萧县圣泉镇。清泉依旧,法雨常新,萧县人民法院圣泉人民法庭管辖区域涵盖凤城街道、圣泉镇、杜楼镇三地,服务辖区总人口20.6万。作为基层司法前沿阵地,圣泉法庭坚持以“枫桥经验”为笔,蘸基层治理现代化之墨,书写着“小事不出村、和谐沁人心”的法治故事。

聚焦执法办案,夯实公正司法“生命线”

1.jpg

▲圣泉法庭法官现场调解矛盾纠纷

圣泉法庭秉承司法为民理念,积极延伸司法服务职能,推动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做实调解工作,落实调解优先,坚持应调尽调、能调尽调,把调解贯穿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始终。同时,做深做实新时代“枫桥经验”,不就案办案,注重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真正实现了“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在一起民间借贷案件中,胡某因超市资金周转困难向李某借款,双方签订了书面借条。借条到期后,原告李某向被告胡某索要未果,向法院提起诉讼。在案件办理中,法庭虽然组织了多次调解,但是因双方矛盾争议较多迟迟无法达成合意。承办法官在深入了解案情、核实借贷细节过程中得知,当事人双方平时资金往来较多,本案虽只涉及其中一笔借贷纠纷,但他们彼此间仍有多次相互借贷未了结,后期产生纠纷的隐患很大。重新调整了调解思路后,办案法官积极引导当事人把彼此间的资金借贷问题进行“算总账”,通过背对背调解、面对面调解等多轮协调,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了分期还款协议,从根本上化解了双方的矛盾。

深化多元解纷,筑牢矛盾化解“桥头堡”

圣泉法庭积极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等部门建立联动合作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多元解纷合力,共同维护基层的和谐稳定。规范贯彻先行调解流程,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民事起诉,严格依法登记立案。对适宜委托调解的案件,经征得当事人同意,引导当事人签署“同意调解确认书”后,在转入审理程序前委托调解员调解。

2.jpg

▲圣泉法庭与辖区派出所联合调解获赠锦旗

2024年12月,在一起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案件中,原告黄某与被告吕某因琐事发生纠纷,双方在争执中均受伤并到医院进行治疗,该纠纷造成黄某及吕某医疗费、误工费等各项经济损失,双方就赔偿事宜多次协商未果后起诉至法院。承办法官积极组织原、被告双方进行调解,但双方情绪激动,调解过程并不顺利。后原、被告因该纠纷再次产生争执并向杜楼派出所报警,得知情况后,圣泉法庭到杜楼派出所对此案进行联动调解,法庭法官从法律法规到乡俗民约,耐心细致地向当事人释法明理、摆事实,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派出所民警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对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疏导,通过法庭、派出所的共同努力,原被告双方达成了调解并及时履行了协议。

践行司法为民,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

圣泉法庭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提升解纷效率、优化服务体验等方面持续发力。做好判后答疑和巡回审判工作,深入田间地头、村居院落审理涉农纠纷,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深化智慧法庭建设,提供网上立案、在线调解、远程庭审服务,减少群众诉累,2025年来,法庭通过线上庭审成功办结多起涉民生案件。优化便民诉讼服务,通过发放诉讼指南、普法宣讲等方式,向当事人普及诉讼知识,加强诉讼指导,提高群众的诉讼能力,同时完善立案窗口服务功能,落实一次性告知等制度,尽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

在一起原告陈某诉被告李某不当得利纠纷案件中,由于被告李某的联系方式和地址变动,面对数次的送达被退回情况,法庭干警通过走访街道及邻居、到派出所调查户籍信息方式查到被告李某新的联系方式。通过沟通,承办法官发现被告李某长期生活在境外,与此同时,原告陈某也远在成都,这对诉讼工作无疑增加了很大的困难。鉴于双方均不能到庭,也不方便通过视频调解,本着实质性化解案件的宗旨,干警通过建立微信群聊的方式将双方聚在一起进行调解,通过努力,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并履行,使矛盾得以化解。

构筑立体化宣传方式,激活乡村“法治细胞”

4.jpg

▲圣泉法庭法治宣讲进校园

圣泉法庭坚持常态化传统法治宣传方式,在乡镇集市、庙会等人员集中的场所开展法律咨询,发放《民法典案例手册》《农民工维权指南》等通俗读本;通过“以案释法”公开课,选取赡养、继承等典型案件,组织村民旁听,法官现场解读法律要点;开展“法治副校长”进校园,讲授防欺凌、反诈骗主题讲座,培育“法律明白人”。

同时,圣泉法庭还积极创新宣传方式,让普法更有针对性。法庭干警经常利用进村送达、现场取证等处理各类案件的间隙,充分利用好普法宣传的机会,与当地村民交流了解其法律需求,针对农村常见的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矛盾、民间借贷等问题,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为村民们讲解相关法律规定,并发放法治宣传册,让村民对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法律知识和司法程序有更直观的认识。这样的普法方式随机而发,围绕村民的具体问题展开,比较有针对性,效果也很明显,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也为农村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层人民法庭是社会治理的“前沿哨所”。圣泉法庭始终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以司法为民为宗旨,以多元解纷为路径,以法治宣传为纽带,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大局,积极将司法服务延伸到乡村末梢,把法治精神根植于群众心间,让“小事不出村、矛盾不成讼”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亮丽底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法治力量! (薛丹丹 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