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绩溪县长安镇,66岁的曹银富有着双重身份标签:他曾是扎根乡村教育三十载的“教书先生”,如今是群众信赖的“调解专家”。近日,面对周氏兄弟因赡养老父亲引发的家庭矛盾,曹银富凭借教育者的智慧与调解员的担当,成功弥合亲情裂痕,为基层社会治理写下又一温暖注脚。
周家老父亲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日常照料需求剧增。周某两兄弟在赡养责任分担、具体方式及未来财产预期等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多次激烈争吵,亲情关系降至冰点,老人处境堪忧。曹银富得知后,主动介入这起“家务事”。他深入走访,倾听各方诉求,敏锐地察觉到兄弟俩的核心矛盾点在于对赡养负担公平性和未来潜在利益的担忧。“亲情断了,但赡养的责任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断。”曹银富决心要找到一个既保障老人晚年幸福,又能平衡兄弟俩顾虑的方案。
面对情绪对立、互不相让的兄弟二人,曹银富启动了他的“温情调解法”:一是分头沟通,冷却情绪。 他分别与兄弟俩促膝长谈,理解各自难处,梳理争执焦点,避免当面冲突升级。二是聚焦核心,寻求共识。 引导双方将关注点回归到老父亲的实际需求上,明确赡养是共同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三是创新方案,兼顾情理。 在充分沟通基础上,曹银富提出切实可行的调解建议:兄弟俩按月轮流赡养父亲,确保老人得到持续照料;考虑到双方可能存在的实际困难,明确在各自赡养期间均有权聘请护工协助,费用由当值一方承担;针对兄弟对未来可能涉及财产(如礼金)的敏感点,曹银富巧妙提出并促成约定:父亲百年之后,双方各自亲友所送礼金,归各方自行所有,清晰划分,消除后顾之忧。
“育人要解家庭之困,调解要化亲情之淤,道理是相通的。”曹银富将教育生涯中沉淀的耐心、共情力与清晰的逻辑融入家庭调解,用“情、理、法”三剂良药,成功化解了这起棘手的赡养纠纷,让老人得以安享晚年,也让兄弟情谊重见曙光。近十年间,他已累计化解各类纠纷300余起。
长安司法所所长表示,这起家庭赡养纠纷,是该所推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促进基层和谐的典型范例。从教室到调解室,曹银富用行动不断证明:退休教师的“三尺讲台”,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广阔天地中,同样可以书写大文章。(长安司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