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铜陵市启动实施枞阳腔传承保护工作,围绕“挖掘、弘扬、普及、创新”四位一体的保护发展战略,深入调研,扎实推动,取得了系列成果。其中,一些经验和启示值得关注。
一、枞阳腔传承保护现状
枞阳腔是明清以来兴起于安徽枞阳、石牌一带的戏曲声腔,在历史上也有石牌腔、吹腔等称谓。关于枞阳腔的较早记录出自清代乾隆时期的《秦云撷英小谱》,其中有所谓“弦索流于北部,安徽人歌之为枞阳腔。”清代以来,枞阳腔在诸多声腔剧种形态中被保留下来,至今在京剧、昆曲以及众多南北地方戏中保留着枞阳腔剧目,因为音乐形态的相对稳定,均被称作“吹腔戏”。作为徽班、徽戏的主腔之一,清初以降,枞阳腔随徽班辗转,几遍天下,一直流传下来,至今还依存于全国50多个地方剧种中。在中国戏曲声腔史中,像枞阳腔这样历经三百余年不绝如缕、古今一辙,至今仍保持着原初风貌的声腔个例,并不多见。
二、枞阳腔传承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一)深度挖掘,重奏枞川古韵。铜陵市自2019年启动枞阳腔的挖掘整理工作,组织来自文旅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省艺术研究院等学术机构专家学者,起草制定了《枞阳腔传承保护和振兴发展工作手册》和《枞阳腔田野调查工作手册》,赴枞阳县及周边地区收集整理民间戏剧的故事原本和曲谱、剧本,并邀请声腔艺术专家根据枞阳腔的声腔艺术特色,创新改编曲调形式。根据已挖掘出的传统戏曲音乐唱段,恢复创排《百花赠剑·花带露》等多个经典选段。2025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汤生与鹂娘》(首部枞阳腔原创大型剧目)首演,收获广泛好评。
(二)学术溯源,夯实理论之基。举办全国枞阳腔学术研讨会,细致梳理声腔艺术学术脉络,将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的众多吹腔代表剧种逐一解剖,勾勒出属于枞阳腔的戏曲艺术体系。出版发行会议成果《全国枞阳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学术前沿论文26篇。“枞阳腔作为京剧源头之一”的学术定论获得戏曲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三)百川归源,再现吹腔华彩。举办全国枞阳腔声腔艺术展演,广泛邀请包括京剧、徽剧、赣剧、绍剧、西秦戏、柳子戏在内的多个枞阳腔代表剧种院团同台献演,展现吹腔艺术的风姿华彩。演出同时,就枞阳腔的表演方式、乐队组成、乐器编配和行当分配等舞台艺术规律展开讨论,探索形成枞阳腔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和舞台设计。邀请各地院团专职吹腔演唱的表演艺术家对我市戏曲演员进行戏曲理论知识和表演技巧培训。
(四)搭建平台,护航有序传承。发起成立中国戏曲学会枞阳腔研究分会和枞阳腔传承保护中心,以分会和中心为平台,广泛团结海内外戏曲声腔界专业力量,总结声腔学术规律,探索艺术发展道路,推进枞阳腔艺术有序传承。推动设立专项工作经费,用于枞阳腔创排展演、学术研讨、教学讲座、推广交流等系列传承保护工作。
三、有关地域文化发展保护的思考与启示
枞阳腔传承保护工作的开展,使得这颗沧海遗珠历经三百年沧桑后重现时代光华,再展声腔艺术的风姿华彩。同时,作为地域文化品牌的枞阳腔,其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正逐步成为铜陵乃至全省一张闪耀的文化名片。
思考之一:锻造地域文化名片要善于“见微行著”。
作为一座传统工业城市,铜陵的传统地域文化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缺乏起源于本地的传统艺术名片。经过广泛普查,“枞阳腔”这一概念进入视野。铜陵市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启动枞阳腔挖掘整理和研究保护工作,使得这一古老声腔艺术重新焕发生机。由厘清学术脉络入手,深入开展田野调查和剧目恢复。以“见微行著”的精神寻求地域文化发展的新定位,打开了传统文化保护的新局面,开拓了地域文化艺术创作的新格局。
思考之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基因再生”。
通览枞阳腔传承保护工作的整体思路与已经取得的实效,其关键在于将散布于中国戏曲剧种中的枞阳腔剧目广泛收集,将散播各地的剧种艺术反哺到发源地,完成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传承。此举被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誉为“一次文化基因再生再造的实验”。这一行动,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传统文化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也深刻印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思考之三:振兴地域文化发展要善于“熔旧铸新”。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统地域文化,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利用传统地域文化在见证悠久历史、维系情感纽带、增强文化自信方面的独特作用。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掘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时代内涵,创新实践,推动戏曲声腔艺术与旅游演艺、舞台艺术创作、文化创意产业等工作相结合,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使之成为赓续传统文脉、塑造城市名片的精神载体,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文化保护传承之路。
(作者:铜陵市政协委员 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