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变象不曾休,凋落千红逐水流。何必缠绵春气馥,荷香已把夏开头”。端午时节的皖南,云雾缭绕,细雨绵绵,云岚低垂,群山如墨。我们四个退休老人、两台车外加一条小狗,从合肥出发,驱车百十公里,慕名来到素有摄影家天堂之美誉的歙县石潭村,探访云过之地。
车行村口,只见一方灰褐巨岩上镌刻着“石潭”二字,雨水冲刷后的笔锋更显劲道。举目望去,古村三面环山,二十余座自然村组、数百户徽州人家散落在山腰与河谷之间,恰似当年徽商无意间抖落了一地碎银。华源河的清泉如练,蜿蜒而过,黛瓦白墙的屋舍错落有致,炊烟袅袅,恍若一幅被时光晕染的水墨长卷徐徐展开。
循着溪声步入村落,白墙上“在云端,有我的四季”朱红大字让我想象无限。“石潭老街”的木牌坊静立雨中,“美景引宾来,和衷共人爱”的楹联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如玉。初来乍到,明显感觉到石潭村比一般的皖南古村落要壮观大气不少,像是个集镇。
踏入老街,雨水溅在青石板路上弹起密密的涟漪,斑驳的马头墙上垂下丝丝的藤蔓,像是徽州女人飘逸的秀发。偶遇推着独轮车的农妇蹒跚而过,车轮碾过石板,留下一道清晰的辙痕,还有与石板有节奏的轻叩声,应和着檐角下滴落的雨珠,谱就出一曲绵长的山乡小调。
过石桥,左转弯,来到丁字路口,映入眼帘的便是有八百年历史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氏宗祠,巍峨庄重,气势不凡,与门前的羊肠小巷似乎有点不太协调。宗祠包括叙伦堂和春晖堂,叙伦堂又称下门祠堂,建于明代,五间三进,门楼上的木雕细腻精美,做工了得。春晖堂又称上门祠堂,建于清代,三间三进,屋檐下的砖雕繁复精致,深邃厚重,堪称徽州众多祠堂中的经典之作。
时逢雨季,老街上游客稀疏,仍见三三两两的摄影爱好者背着长枪短炮穿梭在古村巷陌间,镜头里捕捉的都是那些精彩与惊艳:筋骨犹在的徽派建筑,马头墙飞檐裁下的一角青空,身着褪色蓝印花布的采茶女和她们身后竹篓里的雀舌新芽,还有咖啡屋的霓虹灯,山货店门前的二维码,土菜馆里盛着发酵米酒的陶瓮,甚至是土墙边上的柴垛,河边上吃草的牛羊。
雨水沐浴过的空气里,新茶的清苦与老酒的醇香悄然交融,古代的徽派建筑与时尚的文旅产品意境融合,让人恍惚间分不清今夕何年。
雨累了,停歇间,我们穿过竹林,天地豁然开朗,青山如屏环抱四野,乳白云雾缠绕山腰,溪涧在谷底叮咚作响。一座单孔石桥静卧溪上,桥头残碑仅余“乾隆年修”四个大字。我独坐溪石,看流云掠过山巅,听清泉漫过卵石,方知古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
此时山间腾起薄雾,白墙黛瓦渐渐隐入苍茫,唯有溪流涛声依旧。石潭村像一尾游弋在时光长河里的鱼,衔着百年古村的记忆碎片,也披着新时代新山村的粼粼波光。
下山返程,回首远望,华源河畔那八个大字格外醒目,“云过之地,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