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读率
来源: 2025-06-18 07:45:26 责编:

最近看到一个词:“完读率”“。其字面意思,通常指读者完整阅读完某篇文章、一本书籍、一个视频或其他形式内容的比例。它是衡量内容对受众吸引力的重要指标。

现代网络技术已经能够准确判断某本书上线发布后的完读率情况。比如,一篇文章发布后,有100人点击阅读,其中80人从头到尾看完了,那么完读率就是80%。一般来说,完读率越高,说明内容越能抓住受众注意力,结构、节奏或内容质量等方面可能更符合受众需求。

“完读率”这个词,对我有触动。我想起了我自己的阅读往事。最扎心的问题是:有多少书,是我完整读过的?现在想想,确实很少。

小学有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不记得了。1972年上中学后,完整地读过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和浩然的《艳阳天》。也偷偷读完手抄本《第二次握手》,过了好多年才知道作者叫张扬。1978年上大学,期间读完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前80回;大学教材,只有徐中玉在1981年编撰发行的《大学语文》,大体上是完整看完的。

1982年8月参加工作后,开始几年因为为全市会计培训班讲授政治经济学,我把原来在大学读过而没有读完的《政治经济学》,蒋学模编的和徐禾等编的,放在一起认真研读比较,全部读完,还不止一遍。1990年后,因为具体负责全市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我把《会计学原理》《预算会计》《工业企业会计》这几类教材,认真读了,还做了很多问答题和计算题,但是现在觉得没有学通学透。这之后,我真的记不清有哪本书是我完整读过的了。

我后来的读书,基本上是实用主义和兴趣主义了。比如,我在监察部门工作,对纪检监察工作理论掌握的就不够全面透彻;在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也没有研究清楚各种法理问题;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工作,对其中涉及到的专业问题也没有深入探讨。大多数情况是,在了解了本单位基本知识及工作要求后,本着力争做好工作、不犯错误的原则,遇到一个问题,就事论事研究解决问题。所以,缺乏工作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理论性、指导性。

现在,退休了,年纪也大了,很多东西看了也记不住了。但是,人总是要有所追求的,读书肯定是最快乐也是最有价值的的事情。现在,我要不断提高“完读率”,就是如果喜欢这本书,尽量把它读完,而不是走马观花、浅尝则止。有时候可能会读的慢一点,但这样可能会更有利于把握书中的精髓意义,可能会更好地享受读书的乐趣。

(王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