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临涣古镇,蝉鸣绕着青瓦白墙的茶馆。在镇上的怡心茶楼里,63岁的王士宏常端着粗陶茶碗,听附近村民絮叨邻里矛盾。茶碗里飘着的浅褐色茶梗,是临涣延续了数百年的“棒棒茶”,也是当地人用龙须泉水泡制的“百姓茶”。
“水沸了,茶浓了,话也就顺了。”王士宏放下茶碗,目光温和。作为濉溪县政协委员,他创新推出“一杯茶”调解法,用心用情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将茶桌变成“民意直通车”,让基层治理的“小茶馆”,长出了服务民生的“大格局”。
六百年茶碗里的“说理”基因
南有谦让“六尺巷”,北有和谐“一杯茶”。淮北市临涣古镇有着600多年的茶文化历史。600年间,一壶茶一元钱,在这里,茶馆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评论是非曲直的“集散地”,久而久之流传下“有理进茶馆说”的传统习俗。
“茶馆是最接烟火气的地方。”王士宏说,“老百姓捧着茶碗,心就软了,话就实了,矛盾也就有了化解的缝儿。”2018年初,临涣镇政协委员联络组因地制宜,在临涣怡心茶楼挂牌“政协委员连心茶室”,把传统茶馆的社会功能,推向了新时代的基层治理舞台。
“七杯茶”解千般结
在怡心茶楼的调解室墙上,“一杯茶调解法”的七步流程格外醒目:
第一杯茶“暖人心”,先稳情绪;第二杯茶“说人生”,找认知共鸣;第三杯茶“述纠纷”,促有效沟通;第四杯茶“找支点”,理科学思路;第五杯茶“拆面子”,解矛盾根源;第六杯茶“搭梯子”,帮关系修复;第七杯茶“达协议”,定和解方案。
“这不是纸上的理论,是多年化解矛盾摸出来的‘土办法’,是把理讲透、把情焐热。”他举了个例子:曾有两位家长因孩子课间碰撞纠纷闹得不可开交,还请来律师“助阵”。王士宏带着调解员,先听受伤孩子母亲哭诉“孩子缝了针留疤”的心疼,再劝撞人孩子母亲“谁家孩子不闯祸,将心比心”,最后拉来学校分析监管责任。“茶凉了续,话急了缓,最后三方坐定,合理划分了责任、解决了矛盾。”
这样的案例,王士宏团队一年要调解70到100起,成功率超90%。“化解矛盾的关键,是让双方都觉得‘被看见’。”他说,“就像这茶梗,看着粗笨,泡开了却是最醇厚的。”
政协委员的“茶馆直通车”
作为政协委员,他把调解室变成了“民意收集站”。曾有村民反映镇上某个路口交通事故频发,王士宏实地查看后,提交“在省道与镇路交叉口安装红绿灯”的提案。“从调研到落地,只用了3个月。”如今,那个有着安全隐患的路口红灯闪烁,秩序井然。
“政协委员的身份,让我能把百姓的‘急难愁盼’向上传达。”王士宏说。这些年,他通过调解收集民意,推动了古镇南阁改造、街道排水系统升级等民生工程。“去年,县委书记来茶馆调研,我拉着他看积水严重的背街小巷,转天就有施工队来勘测。”
在“政协委员连心茶室”,他带着政协委员轮流值班,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广泛收集社情民意,联合乡贤、五老等调解民间纠纷、化解基层矛盾。“政协委员不是‘荣誉称号’,是‘责任标签’。”如今的怡心茶楼,早已超越了“茶馆”的功能,每周五的“政协委员协商日”、每月的“理论宣讲茶话会”,让党的政策、法律知识随着茶香飘进百姓心里。
“前几天,有游客在小岗村纪念馆看到我们的照片,说‘你们和包产到户一样,是安徽的首创’。”王士宏笑着表示,“我们哪是什么‘首创’?都是老百姓用茶碗端出来的智慧。”
一杯茶,解的是矛盾;一颗心,连的是民心。而政协委员的身份,正是这杯茶里最温暖的“茶梗”,扎根基层,连接上下,让百姓的声音有了“直通车”,让政策的落实有了“落脚点”。用本真的姿态扎进生活的褶皱里,把矛盾化解在茶桌旁,把民意收集在闲聊间,在茶汤里慢慢沉淀出“人民政协为人民”的温暖底色。
(江淮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妍 金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