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二轮延包,一头连着农民“粮袋子”,一头系着乡村“振兴路”。在南陵县三里镇,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工作推进中,矛盾调解成为关键“拼图”。从历史遗留的权属争议,到人口变动引发的承包权纠纷,三里镇深耕矛盾调解,让延包政策在“解纷止争”中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筑牢土地根基。
织密“调解网”,化解历史遗留。G318国道、芜黄高速贯穿三里镇,凤凰村、上马村、漳溪村的春双路县道拓宽改造和芜黄高速修建征地,沿线的峨岭村、牌楼村、澄桥村、孔村村的群众对因当时的补偿款较低而僵持着,又因峨岭村、孔村村为城乡结合部项目建设,目前有征而未用、边界划分模糊引发的纠纷。三里镇组建“镇矛盾协调组+村调解小组+乡贤志愿者+N”多方联动调解网,联动司法所、征迁组、自然资源管理所和农业部门,用“背对背沟通、面对面协商”的方式,结合航拍影像、原始台账“交叉核验”。近500余起历史权属纠纷,在“讲政策、摆证据、拉家常”中破冰,让搁置多年的土地“权属清晰”,为延包工作扫清障碍。
聚焦“民生点”,破解人口变动纠纷。人口变动是土地延包矛盾的“多发区”,婚嫁、落户、消亡……每一项都关乎承包权调整。三里镇针对“外嫁女权益、新增人口承包地、整户消亡土地处置”等焦点,打出“政策解读+民主协商+个案调解”组合拳。如外嫁女权益,既坚守“不能两头空、也不能两头占”原则,又尊重村民自治,组织家庭内部协商、村民代表会议表决,让420余例外嫁女、入赘婿、离婚丧偶妇女等特殊群体,在“现居住地”或“原承包地”合理落实权益。面对新增人口“无地可种”诉求,通过“小调整”机制,在“大稳定”框架下,经民主协商调剂机动地和依法依规收回土地,化解“人地矛盾”,让延包政策有“力度”更有“温度”。
筑牢“防火墙”,前置矛盾预防。三里镇在延包工作中,把“矛盾预防”嵌入全流程。宣传发动时,用“村村响、入户讲”把政策讲透,提前解答“权属怎么定、纠纷咋解决”;摸底核实时,对“潜在争议地块、特殊人群承包权”重点标注,建立1700余份“矛盾风险台账”;方案制定中,经“两轮公示、村民议事会”让群众参与,把分歧化解在“纸上”。村组在方案公示时,村民有异议,经“板凳会议”现场协商调整,避免矛盾升级,让延包工作“一路绿灯”。
激活“新力量”,凝聚调解合力。三里镇激活“纪检监督+老党员+乡贤”力量,纪检委员全程监督调解,确保“依规依政策、不偏不袒”;30名老党员化身“政策明白人”,凭借“熟人头、知家底”优势,调解本村纠纷110余起;乡贤志愿者用“乡土情、威望高”,化解“僵持不下”的争议,让调解既有“官方规范”,又有“乡土温情”。
三里镇在二轮土地延包中,以矛盾调解为“先手棋”,织网、破题、预防、聚能多管齐下,化解纠纷1500余起,让延包政策在“和谐稳定”中落地。不仅守住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更筑牢了乡村振兴的“基石”。土地延包将在“解纷止争”的护航下,孕育更多丰收希望,让乡村发展行稳致远。(南陵县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