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政协持续擦亮“有事‘相’商”履职品牌—— “小协商”服务“大民生”
来源:淮北市政协 2025-06-21 08:31:50 责编:奚正喜 桑士宣 朱磊

濉溪县政协委员王士宏在临涣镇“委员连心茶室”成功调解一起纠纷。(资料图片)

浅夏五月,淮北市长山路立交桥下的体育公园人头攒动,慢跑的、打网球的、跳广场舞的,男女老少“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好不热闹……桥下原本闲置的空间,经政协建言改造后,变身设施完备的体育公园,满足了市民日常休闲、运动需求。这是淮北市政协打造“有事‘相’商”协商履职品牌,助力城市建设的一个生动注脚。

近年来,淮北市政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政协工作会议和省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弘扬“古相城”历史文化底蕴,倾力打造“有事‘相’商”协商履职品牌,助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走出了一条以“小协商”服务“大民生”、汇聚民意促和谐的好路子。

2023年11月21日,濉溪县百善镇政协委员联络组围绕“基层治理解民忧”课题开展“请你来协商”活动,邀请镇民政、社保、经发、文化站等相关部门和群众代表,针对老年就餐、政策宣传、快乐健身等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面对面协商。

工作“一张图”

记录“一张表”

淮北市政协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开展协商活动的前置条件,年度协商计划主动报请市委审定,协商成果及时报送市委审阅,确保政协协商始终在市委领导下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将协商平台工作纳入政协党建工作同安排、同部署,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调查研究、谋划指导,明确目标要求。党组会、主席会反复研究讨论,明确政协党组成员、党员委员参与协商平台的具体要求和工作任务,牢牢把住协商平台的政治关口。

举一纲而万目张。市政协制定印发《关于开展“有事‘相’商”工作的实施方案》,引领全市基层协商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方案》对协商选题、协商原则、参与主体、协商频率等作出详细规定,健全完善“精选议题—确定议题—议前调研—协商议事—成果反馈—跟踪问效”六步工作法流程图和全过程纪实管理表,形成了围绕“一张图”开展工作、实行“一张表”纪实到底的工作格局,使基层开展协商活动有制可依、有章可遵、有序可循。同时,建立了协商议题定期征集推送机制,引导委员通过政协委员工作室、读书驿站及界别微信群等平台,积极推荐协商议题。

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和大团结大联合的独特优势,上下衔接、左右联动,把基层各类组织和力量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淮北市政协坚持“不另起炉灶,不增加负担,因地制宜搭台协商”,依托镇街、村居现有资源,统一设计“有事‘相’商”标识标志,建立“有事‘相’商”平台,推动协商灵活嵌入市、县(区)政协年度重点协商议题,提升协商议题、协商形式与协商载体匹配度,实现资源整合利用。

淮北市政协注重加强协商议事工作队伍建设,多次召开现场推进会、观摩会、交流会,指导各县(区)结合实际,不断规范内容程序、健全制度机制、优化流程和方式,提升协商议事工作能力和水平。及时总结提炼可复制、可借鉴、效果好的独特经验和创新做法,挖掘和培育先进典型,推动全市协商议事工作不断走深走实、提质增效。

淮北市政协主席钱界殊调研“有事‘相’商”基层协商平台建设工作

品牌“百花绽”

矩阵“初长成”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淮北市政协依托24个界别,20个委员工作室,推深做实“有事‘相’商”平台建设工作,使为民履职的触角延伸至镇街、村居,形成“政协领导包点抓、委室主任经常抓、政协委员一线抓”的协商工作新格局。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委员们借助优势各显所长,市政协委员、市政府驻上海联络处主任王杨通过创新设立的“长三角招商引资委员工作室”平台,积极对接发达地区产业项目,助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补链企业、优质项目,为淮北市招商引资牵线搭桥、贡献力量。市政协常委、安徽安港律师事务所主任马磊带领律师团队,开展法律讲座、代理法律援助案件,为企业、社区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常年服务“不断档”,全力以赴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李莉组织教师盟员组成名师公益团,定期开展“农村教育烛光行动”,用爱的火种点亮每一盏希望之灯。文艺、农业、社科、医卫等界别委员利用“委员读书驿站”,将党的政策传送给群众、将群众的心声传递到政协平台上,更加有效地凝聚各界共识、汇聚智慧力量。

“我们把参与协商平台工作作为委员履职年度考核重要指标,纳入‘新时代履职尽责好委员’考核评选,通过给予履职加分、通报表扬优秀、典型宣传推广等方式,持续调动委员为民履职积极性,形成了党政联动、协同推动、委员主动的良性局面。”市政协秘书长张红玉介绍。

协商品牌百花齐放,协商矩阵日益成形。濉溪县政协创设“委员连心茶室”协商品牌,引导260名委员下沉基层、深入一线,开展有特色、有亮点的为民办实事活动,让协商“小阵地”在基层治理中释放“大能量”。烈山区政协创造性搭建“红茶议事坊”基层民主协商平台,打造红茶议事长廊,让“从群众中来”的各界别政协委员有了“到群众中去”的桥梁纽带。相山区政协将协商平台搭建到乡镇、企事业单位,协商活动延伸到村组、车间,形式灵活高效又接地气,广泛凝聚了共识。杜集区政协依托村居12个“委员之家”和40个社情民意联系站,用协商化解矛盾纠纷,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协商平台……

濉溪县百善镇积极探索开展“委员进网格”实践活动

“破题”促发展

为民解烦忧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有事‘相’商”全过程,始终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协商议事。

聚焦城市发展“栓梗阻塞”。围绕省委赋予淮北“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的定位和市委重点工作部署,通过“党委点题、委员荐题、群众出题”方式,谋划协商重点议题,组织委员深入开展调研协商,为破解发展堵点、难点问题提供参考依据和智力支持。市政协围绕“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等课题开展前瞻研究,深入协商讨论。就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深化自贸试验区片区联动、健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持政策等问题,形成调研报告35篇,提出“促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强化产业链金融支持”等意见建议170余条,有力助推工业强市战略实施。

聚焦民生领域“急难愁盼”。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组织开展“委员接待日”“界别主题活动月”等活动,引导各级政协委员深入基层一线,把群众关切的教育、医疗、就业、托育、养老等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协商议题,认真研究、审慎协商,把委员履职触角延伸到群众的“广场亭院”。市政协围绕居民服务“一卡通”、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开展监督式调研视察30余次,提出建议80多条;紧盯住宅小区消防安全、城市路网提升、规范文明养犬、“15分钟阅读圈”建设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组织委员、相关部门和群众代表开展微协商40余次,打通政协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

聚焦群众关切“解疑释惑”。以“委员读书驿站”“社情民意联系站”等小微阵地为依托,组织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政协委员、政协干部等力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对协商过程中持不同意见的群众,及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濉溪县政协持续引导委员开展“政协+检察”“委员信访调解”“四下乡”等特色品牌工作,不断拓展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平台载体,推动政协优势更好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取得良好成效。

从助推全市中小学校食堂设立食品安全家长义务监督员,到推进烈山区古饶镇优化公交线路,再到助力打造一批群众身边“淮小翠”品牌口袋公园,变“闲置空间”为“活力新中心”……一桩桩小微民生实事“开花结果”,一件件民生关切工作落地见效。

闭环抓落实

履职见成效

协商不执行,一切等于零。

人民政协善协商、真协商,如何让“软协商”产生“硬成效”?淮北市政协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努力做到“协”有成果、“商”出实效。为更好打造“有事‘相’商”履职品牌,市政协坚持问题导向、质量导向、结果导向,协商前,围绕协商议题组织委员及相关人员深入一线察实情、听民声;协商中,坚持团结民主,求同存异、理性包容、合法依章,努力找到最大公约数;形成协商成果报送党委政府后,主动跟进、推动转化落实,适时公开办理落实情况,增强协商议事实效,让群众看到协商带来的变化、享受到协商带来的实惠。

“没想到我们的建议这么快就落地了。”一位参与市区立交桥下空间综合利用调研的委员兴奋地说。随着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淮北建设了不少立交桥,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闲置的桥下空间,如何“变废为宝”引起了委员们的关注。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关于改造利用立交桥桥下空间的建议》被市住建部门吸收采纳,“这不仅让市民群众受益,也让我们对履职更有信心。”如今,淮北市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淮北市政协主动加强与党政部门协调衔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健全完善成果报送、办理、反馈等闭环机制。还注重营造良好氛围,精心挑选、及时总结“有事‘相’商”工作中有成效有亮点的经验做法、典型案例和特色品牌,通过《人民政协报》《江淮时报》等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先进典型和特色亮点,积极对外传播政协协商文化,营造各方参与的良好协商氛围,不断擦亮政协“有事‘相’商”名片。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创新理念,全力打造有标识度、有特色的淮北协商工作品牌,努力实现协商议事零距离、多维互动零距离、联系群众零距离。”市政协主席钱界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