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如约而至
来源:月文 2025-06-22 06:08:14 责编:奚正喜 桑士宣 何怀光

时光流转,岁月生香。不知不觉人间六月迎来了夏至。夏至蝉鸣暑气开,一夜生阴夏九来。映衬着接天莲叶的碧绿,伴随着映日荷花的鲜红,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即将来临。

对于夏至,古人是这样解释的:“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意思是说这天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而夜晚是最短的。其中“至”就是极致的意思,并不是“到达”的意思。

夏至,古人称为“夏节”“夏至节”。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史记·封禅书》曰:“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古代一般祭祀是冬天祭天,而夏至祭地。古人通过祭祀神灵来祈求消灾丰年。明清时期,每逢夏至,皇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到地坛祭祀,感恩天赐丰收,祈求获得“秋报”。

二十四节气中,夏至和冬至是最早被确立的。夏至这天,

“立竿不见影”一改“立杆见影”的常规,仿佛太阳就挂在了头顶。这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夜晚最短的一天。

到了夏至,预示着气候学意义上的炎炎夏日真正来临,晋南有“不过夏至不热,不过冬至不冷”和“热在三伏”的说法。

宋代陆游有《苦热》诗曰:“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石涧寒泉空有梦,冰壶团扇欲无功。余威向晚犹堪畏,浴罢斜阳满野红。”描写了夏日酷暑难耐的情景。

夏至也有“九九歌”(即“夏九九”)。“夏九九”是以夏至那一天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时段,与“冬九九”形成鲜明对照。歌谣云:“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初候,鹿角解。古籍中的鹿,多指梅花鹿。鹿角是大部分鹿科动物的第二特征。它是雄鹿保卫领地、发情交配期进攻和防御的武器。也是雌鹿选择配偶的重要依据。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解,解,角退落。

古人认为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开始衰微,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夏至二候:蜩始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疏曰:“蜩,蝉之大而黑色者,蜣螂脱壳而成,雄者能鸣,雌者无声,今俗称知了是也。按蝉乃总名,鸣于夏曰蜩……然此物生于盛阳,感阴而鸣。”

“生于盛阳,感阴而鸣”!夏至二候,正是阳气盛极之时,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这样看来,蝉鸣不是在宣告暑盛伏天的到来,恰恰相反,它是在提醒人们:在弥漫的暑热里,已有阴气发生了。

夏至三候:半夏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写道:“半夏,药名,居夏之半而生,故名。”到了夏至三候,夏天已过了一半还多。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在这个时节从沼泽地或水田中生长了出来。喜阴的植物开始出现,说明此时的阴气已经比“鹿角解”和“蝉始鸣”所代表的那个时段,更要多几分了。

在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民谚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所吃的面,南北各地各有差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不一而足。何以“夏至”如此钟情于面食? 一方面,以“一天短一线”寄白昼渐短之意;另一方面,这与暑热到来后人们的饮食调整也有关系。

夏至之后,是所谓的“三伏天”。三伏天,人们很容易食欲不振。当此时,热量低、易制作又清凉的面条往往成为家庭的首选,特别是对北方而言。由是,夏至面亦称“入伏面”。再有一层,夏至正是麦子新收、面粉上市之时,此时吃面亦指尝新。

夏至,节气里的一个站点,洋溢着夏天的无限荣光,人生的风景也当如此,努力到极致,今生无悔。

(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