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农机制造业科技创新堵点
来源:江淮时报 2025-06-24 11:25:24 责编:周晓东 刘鹤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抓项目、育集群、强政策、优服务,农机制造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我省农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科技创新堵点。

一是企业创新能力较弱。我省部分农机企业长期处于微利状态,导致农机企业研发费用不高,核心技术研发较为滞后,产品设计制造、可靠性、作业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部分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不积极,加之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此外,尽管部分农机制造企业与高校有研发合作项目,但由于地域差异、农情复杂、需求多样致使农机装备细分市场空间小、利润薄,大型关键零部件企业和科研机构不愿意介入,特别在智能化水平上与国外企业仍有不小差距,难以推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

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农机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依赖于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在智能制造、机械自动化等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直接影响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农机智能化研发人才短缺导致企业普遍面临智能化转型困境,不得不将研发工作外包至上海、深圳等地区,增加了企业的研发、时间成本。多数农业技术装备企业主要依靠与农业类院校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在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是政策资金支持不够。现有的政策扶持力度有限,未能充分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市场拓展,影响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为此,建议:

一、向新求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编制出台农机制造业振兴计划,高起点谋划一批现代农业装备发展重大专项,支持农机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升级。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要求,强化产业系统集成创新,鼓励农机装备企业瞄准高端技术企业,合作协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搭建农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提供产品技术成果、技术需求发布媒介,建立产学研联合体,提升创新能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二、强基培优,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在全省推广“政录企用”和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落实人才工程计划、行动和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制定专项人才培养计划,鼓励“院校+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双向培育,培养适应农机制造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评选、奖励等方式培育农机装备领域人才,特别是智能制造和机械自动化领域的专家。鼓励企业健全内部培训体系,提升现有员工的技术水平,缓解技术人才短缺问题。

三、政策加持,强化要素供给保障。加大对农机制造业的政策支持,制定出台农机产品“首台首套”奖补政策等;对一些重点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强化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牵引作用,优化补贴机制,扩大政策扶持覆盖面,重点对农机装备产业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技术改造、供应链提升、品牌培育、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领域给予扶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低息贷款和风险投资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机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积极探索引入银行、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设立金融服务中心,采取政策担保、政府贴息的方式开展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担保贷款试点。推广农机装备企业白名单制度,政策向名单内企业倾斜,提供专项农机企业专用扶持资金和项目支持。

(作者系滁州市政协委员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