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濉溪县濉溪古城石板街的一处老院子里,有一间青砖灰瓦的“请你来协商”活动室。活动室原先是社区办公场所,在整合了新四军四师师部团史馆、第一党支部、党建联盟等红色元素后,转型成为政协委员、基层干部与群众共商民生的“新阵地”。
从“老房子”到“新阵地”
走进石板街“请你来协商”活动室,新四军四师师部的历史印记与现代协商场景交融:墙上挂着基层协商工作流程图,桌上摆着近期协商记录,青砖灰瓦见证着一场场“开门议事”。“这栋房子最初是社区办公点,后来社区搬离后,我们结合古城红色资源,将其打造成集红色教育、协商议事于一体的综合阵地。”濉溪镇党委副书记、政协委员联络组组长牛进军介绍道。
这里的“红色基因”为协商注入了特殊底色。作为新四军四师师部旧址所在地,石板街一带留存着丰富的革命记忆。“协商活动室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场所,更是传递红色精神、凝聚共识的平台。”牛进军说,“党员干部、政协委员在这里协商时,总能想起老一辈革命家‘为群众谋福祉’的初心,协商更有方向,解决问题更有动力。”
常态化协商里的民生答卷
“协商不是‘一阵风’,得让群众知道‘有事去哪说、说了有人管’。”牛进军的话,道出了活动室的运行逻辑。据介绍,活动室建立了“季度常规协商+日常即时协商”的双轨机制:每季度组织1~2次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相关部门参与的集中协商,围绕环境整治、基层治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等群众关切的主题展开;日常则由联络组随时接待群众来访,针对商铺纠纷、卫生死角等“急难小”问题,联合司法、派出所、信访等部门现场办公,“能当场解决的绝不拖延,需要协调的明确时限”。
“请你来协商”活动室里正在召开基层治理座谈会。
2023年,活动室累计收集社情民意80余条,解决率超90%。其中,既有“古城商铺占道经营”“路旁商户外立面改造进度慢”等共性问题,也有“某住户拆迁补偿政策不理解”“邻里房屋渗水纠纷”等个性化诉求。“有些问题需要多轮协商,比如拆迁遗留问题涉及政策解读、历史背景,我们就带着相关部门反复和群众沟通,直到大家都理解为止。”牛进军说。
从“反映难”到“马上办”
对古街商铺老板张前程来说,“请你来协商”活动室是他口中的“管用平台”。“上个月,我家店铺后巷有人随意小便,异味熏得顾客不愿靠近。我上午反映到活动室,下午保洁就来冲刷,第二天还加装了监控。”张前程表示,“过去遇到类似问题,要么自己忍着,要么找不到人,现在有了专门的地方说话,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彻底”。
濉溪古城石板街人头攒动。
这样的变化,源于活动室“群众出题、政协搭台、部门解题”的闭环模式。群众反映问题后,联络组第一时间邀请利益相关方、专家学者、职能部门等面对面交流,组织多场协商议事活动,为濉溪古城规划设计、开工建设、民生工程等建设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寻找“最优解”。
“以前政协委员履职,大多是开会提提案,和群众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不多。现在有了活动室,我们能常来‘坐一坐’,听听家长里短,发现真问题。”牛进军认为,活动室不仅是“议事厅”,更是“履职课堂”。
对基层治理而言,政协的参与带来了双重价值:一方面是“监督者”,委员们发现问题后,会持续跟踪督办,推动“问题清单”变为“成效清单”;另一方面是“智囊团”,委员们结合专业背景,为环境整治、商铺管理等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小活动室,大作用。”“请你来协商”活动室的实践,不仅解决了一批民生问题,更探索出一条“政协引领、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径。通过协商,干部更懂群众需求,群众更理解政策考量,党群关系更紧密,基层治理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江淮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妍 金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