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相山区相南街道黎苑小区,20多年前这里曾是国家投入建设的示范小区,随着居住时间的拉长,墙面脱落、管道老化、路面坑洼、绿化稀疏、车位紧缺等问题,让小区变得“杂乱难行”。而一场由政协牵头的“焕新行动”,让黎苑小区重新绽放光彩。
从“困”到“盼”:政协走访问需解民忧
“冬天老人摔倒、小孩磕碰是常事,路上烂了一块就随便补补,没几天又被车压坏。绿化少、车位挤,小区连个像样的活动地儿都没有。”70多岁的居民王惠回忆起改造前的日子,语气里满是无奈。作为1999年首批入住的“老住户”,她见证了小区从“梨树地变新家园”的起点,也亲历了“设施老化无人管”的困顿。“那时候大家就盼着能彻底改造,但小区自己没钱,只能这儿补那儿修,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王惠的话,道出了许多黎苑居民的心声。
这样的困境,被相山区政协委员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老旧小区改造是民生大事,但怎么改、改什么,居民最有发言权。”相山区政协副主席马冲介绍,自黎苑小区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以来,区政协充分发挥“汇聚共识、破解难题”的独特优势,迅速组织政协委员深入社区调研。他们走街串巷看现状、敲开家门听诉求,通过问卷调查、宣传资料发放、“面对面”座谈等方式,全面收集居民意见。“我们一共收集了十余条具体建议,涉及管线整理、墙面修复、道路硬化、花坛绿化等多个方面。”马冲说,这些带着“烟火气”的需求,成为后续改造方案的重要依据。
从“商”到“干”:政协力量架起民生桥梁
为了让改造更贴近生活,相山区政协创新工作方式,将协商平台搬到居民“家门口”。露天会上,委员与居民围坐闲聊;板凳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建议;现场调研时,委员们跟着居民看墙面、查管道、量路面......“刚开始有些居民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参与改造的相南街道政协联络组组长屈士伟坦言,“我们就一遍遍地讲政策、算细账,用唠家常的方式把改造的意义讲清楚,把居民的需求记下来。”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政协委员们形成了一批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提案,内容涵盖“管线入地规范”“绿化空间规划”等具体问题。“从提案提交到跟踪督办,政协全程参与。”马冲介绍,通过持续跟进协调,十余条关键建议被政府采纳并落实,为改造方案的科学制定提供了重要支撑。正如居民王惠所说:“政协委员们有经验、有热情,他们把我们的‘小诉求’变成了政府的‘大工程’。”
从“旧”到“新”:民生工程绘就幸福画卷
2024年,黎苑小区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如今走进小区,曾经坑洼的路面换成了平整的沥青路,脱落的墙面重新粉刷一新,裸露的管线全部“入地”,花坛里绿植茂盛,新增的车位整齐排列,连垃圾桶都按照居民建议调整了摆放位置。更让居民惊喜的是,社区还新增了多功能党群服务中心、休闲活动区、医养结合区和儿童活动区,从“住得下”到“住得好”,黎苑小区实现了质的飞跃。
“现在环境好了,老人能在广场上晒太阳,小孩有地方玩,冬天再也不怕摔倒,下雨天也不用绕着水坑走,这日子过得踏实又舒坦!”王惠的感慨,是黎苑居民的共同心声。改造后的小区不仅环境变美了,居民的参与感、幸福感也显著提升——从“被动等改造”到“主动提建议”,政协的积极作为,让“民生工程”真正变成了“民心工程”。
从收集民意到推动落实,从架起“连心桥”到绘就“幸福图”,政协委员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声、用行动回应民盼,让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改”出了新面貌,更“改”出了居民的获得感。正如马冲所说:“政协的作用,就是把居民的急难愁盼变成可见可感的民生实惠。黎苑的变化证明,只要用心用情,老旧小区也能焕发新活力。”
(江淮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妍 金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