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来,宣城市宣州区人民法院与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共建的教学实践基地再迎新鲜血液,第五批法律实习生正式开启司法实务体验。这群来自合工大的法学学子分赴快审团队、民二庭、行政庭、刑庭及执行局等岗位,在卷宗整理、庭审旁听、文书撰写等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以青春视角见证基层司法的温度与力度。
在调解案卷中读懂司法温度
实习生马志红在快审团队协助整理调解结案卷宗时发现,每一份档案都是修复社会关系的 “司法艺术品”。“材料递送时的签字确认、卷宗流转的规范流程,让民事程序法从条文变为具象化的正义轨道。” 她特别提及科技赋能带来的变化,线上证据交换、电子卷宗归档等实践,正为群众搭建更高效的司法通道。
文书写作里的 “细节正义”
民二庭实习生杨子江通过整理近百份民事卷宗,系统掌握了从立案到裁判的完整诉讼流程。在法官指导下草拟审理报告、裁定书的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法律语言的严苛标准:“一个标点符号的误用都可能影响文书效力,司法公正真的藏在细节里。” 他感慨,法官对证据的严谨核验与法律条款的精准援引,正是基层司法工作者守护公平的生动注脚。
在庭审中理解 “监督与保障”
行政庭实习生周夏妍在案卷整理与庭审记录中,对行政诉讼的程序规范与审查原则有了直观认知。“旁听庭审时,法官对行政机关举证责任的审查、对合法性原则的适用,让我明白行政审判不仅是监督依法行政的‘利器’,更是保障公民权益的‘盾牌’。” 文书校对工作则让她对法律语言的严谨性有了更深感悟。
卷宗里的证据逻辑与庭审的庄严感
“梳理刑事案件卷宗就像拼图,每一份证据都是构建事实的关键碎片。” 刑庭实习生朱婧怡在装订卷宗时严格遵循归档规范,深切体会到司法程序对严谨性的极致要求。参与真实庭审时,法官对庭审节奏的把控、控辩双方的举证质证,让她直观感受到刑事审判的庄严与公正,“司法工作不仅需要法律知识,更要对公平正义有执着坚守。”
科技破解“执行难”的生动实践
执行局实习生曾相荣在操作 “总对总” 网络查控系统时备受震撼:“通过系统高效查询被执行人财产线索,这一技术手段让‘执行难’破解有了新支点。” 他表示,现代司法技术与执行实务的结合,正为实现胜诉当事人权益铺设 “快车道”。
据了解,宣州法院近年来持续深化院校合作,通过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推动法学理论与审判实践融合。这批实习生的 “实习手记” 不仅记录了个人成长,更折射出基层法院在程序规范、科技应用、司法为民等方面的实践图景。(王丽娜 张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