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在泾县云岭镇靠山村马六组,一场持续数月的土地使用权纠纷近日通过人民调解画上句点。村民董某甲与董某乙因围墙内土地归属问题产生分歧,经泾县云岭人民调解委员会介入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和解,以 “补偿 + 留通道” 的方案化解了矛盾,为乡村法治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矛盾根源,土地权属争议背后的邻里情。纠纷缘起于董某甲围墙内土地的使用权界定。董某乙认为该地块涉及历史遗留归属问题,而董某甲则主张现有使用权益,双方争执不下,甚至影响到相邻住户董某丙的房屋维修通行。“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里,因为几平米土地闹得脸红脖子粗,实在伤和气。” 调解委员会工作人员回忆,矛盾初期双方态度强硬,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调解智慧,法理情融合开出 “和解之花”。调解团队以 “实地勘察 + 政策解读 + 情感疏导” 三步走策略介入:一方面核查土地权属历史资料,明确法律边界;另一方面从 “邻里互助” 传统美德切入,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达成的协议既具法律约束力,又兼顾现实需求:董某甲一次性补偿董某乙 4000 元,彻底了结双方经济纠纷;同时,在土地与董某丙房屋交界处无条件留出通道,保障第三方权益。协议签署当日,董某甲以现金方式完成付款,双方当场握手言和。
协议效力,一纸文书筑牢乡村法治防线。该协议不仅终结了当下纠纷,更通过明确权责避免了后续隐患。这种 “以调促和、以法育人” 的模式,正是基层治理中 “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的生动实践。如今的靠山村马六组,曾因围墙对峙的两家恢复了往日和睦,见证着人民调解在维护乡村和谐、推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从 “寸土必争” 到 “各退一步”,这起纠纷的化解不仅是一次司法程序的完成,更是一次邻里温情的回归。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人民调解如同纽带,将法理的刚性与人情的柔性紧密相连,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铺就了坚实道路。(陈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