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处,沃野满目新。链出百亿产业的怀远糯稻,享有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水产)品牌的沱湖螃蟹,兴起“两高”产业集群的固镇肉牛……这一个个蚌埠乡村特色产业,正以蓬勃之势,成为激活乡土、富裕农民的新引擎。
如何因地制宜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做强乡村富民产业?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寻找差异化路径,有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近日,蚌埠市政协围绕“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加快乡村全面振兴”议题开展专题协商。为达到协商出成果、出精品的效果,协商会召开前数月,市政协调研组本着无调研不协商的目的,自今年3月份,围绕“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开展了专题调研。集中调研、考察学习等各种形式的调研掌握实情,11场次不同层面的座谈会、研讨会听取良策,共同汇聚成了此次协商会的主基调。每一位参与者都向着共同目标努力:做强做优特色产业,稳步走好产业富民之路,为本次协商会的召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调研组摸清了蚌埠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色产业体量小,规模效益不明显;精深加工程度低,辐射带动不充分;品牌影响范围窄,产品认证不理想;制约因素破解难,要素保障不到位;强企富民统筹弱,利益联结不紧密。
乡村振兴,既需雕琢乡村的“外在之形”,亦要铸就乡村的“内在之魂”。“制定差异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形成‘乡村旅游+’的发展合力,让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参与此次调研的致公党蚌埠市委提出,整合乡村资源,明确乡村景点目标定位,加强“农旅+”跨界融合,增强数字化赋能,促进富民产业多元化。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来自农业大县的陈照祥委员建议建强队伍,把好发展“方向盘”;紧盯产业,抓住发展“关键点”;统分结合,打好发展“组合拳”。
“蚌埠市作为皖北农业大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需以产业链延伸、科技赋能、品牌建设为核心,助力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市政协应用型智库专家孙善军对此有着深入研究。他建议,以“一、二、三产融合”为突破口,通过科技驱动、品牌塑造与政策保障,推动农业从单一生产向全产业链增值转型,打造皖北乡村振兴样板。
参加会议的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商务外事局、文旅体局等部门积极回应关切,进行互动协商。
市政府副市长吴永彬指出,市相关部门认真吸纳本次专题协商成果,培育特色产业、特色品牌,延长产业链条,大力提升农民收入,努力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市政协主席杨森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突出乡村特色,强化科技赋能,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富民产业持续发展力。要综合施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协作用,搭建平台、凝聚共识,强化监督、推动落实,共同助力乡村产业做大做强。
(杨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