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下到基层都是办法”。自旌德县白地镇“为民”调解室成立以来,累计调解村民矛盾纠纷一百多起,调解率高达97.5%。这支由新老调解员组成的队伍,正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匠心化解民忧,将调解室打造成基层治理的“金色名片”。
老杆子里的“活地图”:对症化解历史沉疴
谭大爷攥着几本边角磨破的林业产权证明,推开调解室大门时,眉头紧锁如打结的麻绳。“大爷别急,懂林业的老黄马上就到。”年轻调解员递上热茶的功夫,从事林业工作30余年的老黄已带着一身泥土气进门。扫过证明材料,老黄立刻判断:“这是芜黄高速修建时的林地补偿遗留问题。”症结既明,老黄当天就把高速项目负责人、村委会干部和谭大爷聚在调解室。“当年征占林地时界桩标注不清,恢复工程没跟上。”他摊开地形图,用林业专业术语拆解问题,又从政策文件中找出补偿依据,最终促成三方签订补充协议。谭大爷离开时,皱纹里漾着笑意:“老黄懂行,这事办得透亮!”
在基层治理中,村民纠纷经常与林业或者土地有关,像老黄这样的“老杆子”调解员,既是政策“活字典”,又是乡土“活地图”。在化解村民纠纷时往往可以一针见血,找到病症才好化解难题。基层直接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年轻干部的思路与活力往往会给基层带来新突破,但老同志的能量也不容小觑,他们多年深耕与百姓生活相关的工作,在很多时候可以起到提灯引路、破解水土不服问题的关键作用。他们带着年轻干部走田埂、访农户,用“传帮带”让基层治理队伍既能接天线、又能接地气,把历史遗留的“死结”解成了干群连心的“活扣”。
六尺巷里的治理智慧:情理法编织和谐纽带
“这是谁家在修房屋,怎么把公共道路都挡住了,我开车都不方便”“这哪个人这么没有公德心啊,建筑材料在公共场所乱堆放,伤到小孩怎么办”,一大早,洪川村委会门口就熙熙攘攘挤满了好几个人,起因是王某建房占用了公共道路,导致周边居民出行和生活不便,“为民”调解室的工作人员奔赴现场,先是向王某普及了建房占用公共道路涉及的一些法律知识,然后再通过邀请王某的亲戚朋友一块进行劝说,耐心给王某阐述了邻里关系和睦的重要性,法理情理相结合,最终成功劝导王某重新考虑建房地址,尽量别影响到居民的出行。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处理基层矛盾纠纷时,我们应以“谦虚礼让”为基石,善用“和谐包容”之法,凭“德治法治”之力,推进乡村基层治理。
天平上的治理温度:异乡人眼里的“娘家人”
“我们是外地人,你们肯定偏袒本地人!”面对高甲村村民地询问,调节员老黄轻轻一笑,耐心拍了拍村民的肩膀安抚她坐下。事件的起因是这位高甲村的住户是从外地迁往高甲居住不久,目前正在装修自己房屋,但与隔壁的住户产生了一些纠纷,隔壁的住户率先将矛盾反映给了“为民”调解室,调解室的工作人员便立刻赶赴现场。老黄在得知其中有一户是刚搬过来不久的新住户,在保证公正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站在他的角度去与矛盾的另一方沟通问题,最终在长达四小时的调解劝说下,双方同意各退一步,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当事人也成功握手言和。
公正是基层治理的生命线。它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压舱石”,更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定盘星”,保障公民权利的“守护神”。当地的调解室在处理群众的矛盾纠纷时,不仅要扮演好维护本地人权益不受侵犯的“娘家人”角色,更要将公平正义贯穿梳理和化解纠纷的整个过程。
从林地纠纷到邻里摩擦,从历史遗留问题到新村民融入难题,白地镇“为民”调解室的调解员们始终带着“现在就去现场”的果敢。他们用“老黄们”的“土办法”破题,用年轻干部的“新思维”解题,在田间地头开出实效之花。(吴一举 汤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