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工作法:新时代的“和”动力
来源:​安庆市政协社法委 2025-07-04 10:47:50 责编:毛学农 郑亮 实习生:崔莉曼 袁俊杰

在安徽桐城,一条寻常巷陌,穿越三百余年时光,静静地诉说着一个关于礼让与和谐的千古佳话。清康熙年间,吴家与宰相张英家因宅基地争执,张家人飞书京城求助,张英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张家见诗,主动退让三尺,吴家感其大度,亦退三尺,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六尺巷”。

历史的回响,从未断绝;先贤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近年来,安庆市深度挖掘六尺巷典故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将谦和礼让、以和为贵精神融入基层治理,探索形成“六尺巷工作法”,走出一条基层善治之路。

和之美  穿越时空的治理智慧

“六尺巷工作法”历经探索、形成、创新三个阶段,不断成长成熟,迸发出旺盛生命力。探索阶段(2015年以前),用六尺巷典故浸润民风,将“和为贵”精神教育引导群众,改善社会风气。形成阶段(2015年—2021年),创立六尺巷调解工作法,运用“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化解矛盾纠纷。创新阶段(2021年—现今),培树“六尺巷工作法”,聚焦党建引领、源头治理、多元共治,推动形成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总体目标,以“六事”为主要内容的治理品牌,在全省推广,在全国形成影响力。2024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推广“六尺巷工作法”的意见》,安庆市出台《推广任务清单》和《深化运用十项任务》等文件;高标准建设六尺巷社区治理学院;安庆师范大学六尺巷和解文化研究中心、安徽省六尺巷工作法研究中心相继成立,推深做实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持续为“六尺巷工作法”赋予新的内涵。

和之治  基层实践的治理方案

在安庆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六尺巷工作法”的生动实践。党建领事。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重难点问题,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累计为群众办实事1.3万余件。礼让和事。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中体现六尺巷典故中蕴含的家庭和睦、邻里和气、小区和美、社会和谐的元素,引导群众以礼让换积分,以积分得实惠。群众说事。聚焦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发展大事、民生实事,深化党群议事协商机制,建立群众议事阵地2200余个。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已建立六尺巷委员工作室等“两室”共375家,2022以来,已开展“微协商”活动2300余次,助力化解基层矛盾纠纷2000余起。多元解事。搭建一站式解纷平台,秉持强者先让、有理也让、互谅互让的理念,柔性解纷、修复关系、事心双解。网格管事。实行网格化管理,全市近万名网格员遍布城乡居民小区,常态化当好民情民意信息员、政策法律宣传员、为民办事服务员,在细微之处彰显真情,群力防事。“雪亮+平安乡村”24小时守护平安,吸纳沿街商户、热心群众、志愿者、快递员等力量参与群防群治,推行“十户联防”,向居民传递温暖与力量。

和之道  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路径

从城市社区到广袤乡村,从邻里纠纷到精细服务,“六尺巷工作法”印证了传统智慧创新性发展的巨大能量。它是基层治理的“金钥匙”,要强化党委领导、部门主抓,凝聚品牌共识,推动“六尺巷工作法”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落地转化。它是化解矛盾的“润滑剂”,要在新兴领域、婚姻家庭、劳动保障、物业管理、司法等场景深度拓展运用。它是传承美德的“活教材”,要将六尺巷礼让文化融入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让基层群众入脑入心入行,沉浸式感受礼让文化。

久久为功,硕果累累。“六尺巷工作法”先后荣获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2024年度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等10余项国家级荣誉,两次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多次专题报道,使之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标杆和闪亮名片。全市各条战线涌现出“六尺巷”婚调室、农民工维权驿站、农民工讨薪调解室等调解品牌,各地形成乡村夜话(怀宁)、潜心办(潜山)、田园夜话(岳西)、红小牛(太湖)、三孝调解法(望江)、宿事速办(宿松)、邻里十八匠(迎江)、“菱”里会客间(大观)、治理积分制(宜秀)、周三夜访(市经开区)等经验做法。

一条六尺巷,蕴含的是“和”的哲学;一套工作法,彰显的是“治”的智慧。“六尺巷工作法”,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回应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呼唤。让我们传承这份跨越时空的治理哲学,在推进现代化美好安庆建设新征程上,贡献更丰沛的基层治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