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化土地纠纷 演绎“六尺巷”佳话近日,旌德县白地镇“为民个性调解室”成功化解一起因菜地归属引发的邻里纠纷,双方当事人从剑拔弩张到达成和解,不仅守住了乡情温度,更以创新调解模式诠释了新时代"六尺巷"精神的深刻内涵。
事情源于2007年的一笔土地交易。当年,村民郑某将自家菜地转让给芮某,双方签订协议并完成交付。然而随着郑某离世,其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于2025年将同一块菜地中的部分区域再次转卖给王某。今年3月,当王某准备在争议地块砌筑院墙时,芮某持旧有协议出面阻拦,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矛盾迅速升级。
面对情绪激动的双方当事人,调解员黄卫民当即启动"冷静期"机制,采用"背靠背"调解法分别开展工作。首先引导双方出示土地权属证明、交易凭证等关键证据,再到现场查看实际情况。在厘清事实脉络后,调解团队以"六尺巷"典故为切入点,通过"换位思考+利益平衡"的调解策略,既肯定芮某持有合法协议的权益,也理解王某作为善意第三方的合理诉求。
经过三轮耐心沟通,双方最终达成共识:在调委会见证下重新划定地界,芮某保留原菜地主体部分,王某获得边缘区域用于院墙建设,并当场签订书面协议。次日,随着施工机械的轰鸣声响起,这道承载着邻里情谊的院墙正式动工。
这起纠纷的圆满解决,是白地镇“为民调解室”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该调解室创新推出"三心工作法"——以耐心倾听梳理矛盾焦点,以公心评判明晰责任边界,以暖心服务修复邻里关系,构建起"预防-调解-回访"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今年以来,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7起,调解成功率达98.6%,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调解不是简单地判是非,而是要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该调解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六尺巷调解工作法',让传统文化中的谦和礼让精神,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温暖注脚。(吴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