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县许镇镇推行“党建引领、睦邻互助”乡村治理模式
来源:南陵县委政法委 2025-07-09 16:51:07 责编:仇鹤丹

近年来,南陵县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行以邻里互助兴和谐、发展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引领、睦邻互助乡村善治模式,有效激活农村治理主体力量,推动实现乡村邻里互助,抱团发展、和谐善治。

“和合文化”推进“融合共治”

新宅梁自然村村民梁三子和梁德培是对门邻居,村里道路拓宽时,随着巷道中间围墙被拆除,梁三子家的院墙直角正巧冲着梁德培家大门,“一堵墙”成为“两家仇”,一度吵得不可开交。党员“睦邻长”梁小喜发现矛盾后,在多次上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及时上报包片村干部。村党委迅速召集在村有威望的老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召开“板凳议事会”说事评理。会上,老党员梁地江提出:“不如‘转弯抹角’,把墙体直角改圆角,既方便通行又实用美观!”方案一出,两户欣然接受,一场邻里纠纷就此化解。

南陵县把“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理念和道德规范融入乡村治理,针对农村熟人社会特点,按照“就近、就便、就熟”原则,将每个村居住相邻的5—10户村民划为“邻里”,重点从本村老党员、无职党员、退役军人党员、预备党员等中推选产生1名党员“睦邻长”,与“邻里”农户结对联系。建立党员“睦邻长”“六必访、五必记”职责清单,明确“问题发现—报告—分办—处置—反馈”闭环流程。对复杂矛盾问题,由包片村干部牵头召集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和利益相关方,召开“板凳议事会”,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民主协商。

去年以来,全县通过党员“睦邻长”自办领办、“板凳议事会”协商督办等方式,累计解决群众诉求、调解邻里纠纷1.1万起,基本实现“家庭琐事不出户、邻里纠纷不出组、关键小事不出村”。

“抱团发展”推进“强村富民”

南陵许镇镇紧邻省级湿地公园奎潭湖,镇党委融合周边8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以“多村入股、联合开发”模式,成立全县首个镇级联合社——“奎之韵”生态农业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重点发展以游船为主的休闲乡村旅游业。党员“睦邻长”动员农户签订合作协议,采取土地置换、股权赠与等方式,鼓励吸收防返贫监测户和老弱病残群众优先入社,抱团成立“奎湖渔家乐”民宿联盟,吸引周边游客前去休闲度假。

近年来,南陵树牢互助合作理念,坚持走党建引领农业合作化的道路,运用经济手段和利益联结,重建集体与群众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推进共同富裕。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前提下,由村党组织代表村集体领办合作社,村党组织书记依法担任合作社主要负责人,村“两委”班子成员与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按照“村民合作互助、村企联合经营”思路,以党员“睦邻长”为“纽带”,鼓励发动党员、村组干部以及乡村人才等带头参加合作社,在产业发展、项目实施等工作中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富,示范带动村民从一家一户“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发展”。

目前,全县已组建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46个,吸纳入社村民4900余户,带动村集体累计增收1380万元、社员户均增收3000多元。

“明礼崇德”推进“乡风文明”

“和梁巷”是新宅梁288户村民出行的“咽喉要道”,但前几年在拓宽巷道时,方案刚提出,就遭遇了“拦路虎”——原来的路基太窄,需沿途5户村民让出宅基地才能拓宽路面,但每家都不愿意。面对困局,村党委成立“矛盾调处理事会”。理事会3人一组,带着设计效果图和“公德积分”清单,挨家挨户算“得失账”,讲“情理账”。“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党员“睦邻长”梁强发引用“六尺巷”典故对村民反复进行劝说。在讲政策、讲乡情的道德感召下,5户村民终于退让2米多宅基地,“和梁巷”从1米不到的泥巴路改造成3米宽的柏油路。村里给予每户增加5个“公德积分”的奖励,还帮其中2户优先申请到了20万元小额贴息贷款。

近年来,南陵以“公德积分”激励约束机制为抓手,大力倡树“礼让为先、以和为贵”的文明乡风。村“两委”结合村规民约实际,围绕引导村民遵纪守法,家庭和谐、邻里和睦、致富带富、诚实守信、热心公益等内容,制定本村“公德积分”正负面清单,对村民道德行为进行量化赋分。

党员“睦邻长”通过农户自评、邻里互评、村级联审等流程,对结对联系的农户得分情况逐户进行审议公示。村“两委”定期将“公德积分”评定情况公开,作为发展党员,推选村干部,评先评优和惠农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经常性召开“公德积分”兑换大会,相应积分可兑换日常生活用品,还举办“诚信人”“文明户”“好媳妇”等“最美”系列评选活动,调动村民守道德、讲文明、树新风的积极性。(南陵县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