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周年。五年来,天长市司法局以社区矫正法为指引,紧扣“促进社区矫正对象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犯罪”目标,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从“管得住”向“矫得好”深化转变,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率始终稳定控制在极低水平,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筑牢坚实法治防线。
狠抓队伍,靶向培育强根基。完善机构设置。2022年底全面完成社区矫正队建制改革任务,按照区域相邻、交通便利、便于工作的原则,将16个镇街划分为4个片区,每个片区设立一个社区矫正中队,形成“大队+中队”工作模式。结合“智慧矫正中心”建设,推进场所提档升级,合理设置“三区十八室”,配备电子监控等设备,保障执法执勤用车。配强专职人员。天长市社区矫正机构现有专职工作人员40名,每年组织业务培训、案例研讨、技能竞赛等活动,邀请法学专家、心理咨询师、优秀社区矫正工作者等进行授课指导,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整合资源,凝聚合力促共治。强化接边协作。截至2021年,与江苏5个县区签订社区矫正一体化协作工作协议书,建立跨省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接边地区社区矫正联席会议,同步通报两省交界区域社区矫正工作进展,研判跨区域监管难点问题;开放共享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教育基地、南京市六合区竹镇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天长市抗大八分校、高邮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等10处教育基地,开展社区矫正对象分类教育。吸纳基层力量。2023年探索建立村(居)社区矫正工作站全覆盖,全市村(居)聘任355名协矫员,协助开展日常监管与教育工作,通过见面核查、实地查访等方式,动态掌握社区矫正对象思想动态与行为表现,实现风险早发现、早介入。
科技赋能,精准监管强效能。建设智慧中心。2021年争创首批部级“智慧矫正中心”,依托智慧矫正情指行一体化运行平台,整合监控图像、信息核查、身份登记、交通出行等多源数据,运用人像识别、信息比对、分析研判等技术设立“电子围栏”,对接公安大数据,当社区矫正对象出现越界、异常出行、违规住宿等情形时,系统迅速发出预警。推行掌上办公。依托“矫务通”“协矫通”“在矫通”三大移动端应用,社区矫正对象通过“在矫通”完成人脸签到、位置核验等日常任务;工作人员借助“矫务通”与“协矫通”,随时随地处理信息录入、任务派发、告警处置等工作事项,实现日常管理“指尖化”。目前,社区矫正对象“在矫通”APP安装使用率达100%,工作人员、矫正小组成员 “矫务通”“协矫通”使用比例达 100%,形成电话抽查、平台视频点验相互补充的全方位监管模式。
深耕业务,定向发力提质效。率先试点工作。2022年,开展“帮信罪”社区矫正对象分类教育帮扶试点项目,通过为期一年的分类教育帮扶,使11名“帮信罪”社区矫正对象充分认识到“帮信罪”的危害性,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必要的就业技能和生活技能,帮助他们顺利度过缓刑考验期,融入社会,预防再犯罪。强化品牌引领。专门成立未成年工作室,推动未成年社区矫正工作从“分散化管理”向“专业化、体系化品牌运作”转变,打造天长市“护未成长·拥抱明天”教育帮扶项目,组建专职团队,联动检察院、教育局、民政局、团委等部门,开展法治、心理、就业就学指导等系列帮扶活动,帮助涉罪未成年人重塑新生。
多维宣传,深植人心传法魂。坚持以赛促学。每年组织社区矫正业务竞赛,涵盖理论知识、档案规范、案例讲解、谈话技能等核心环节,全面检验专业素养;增设应急处置演练,模拟矫正对象突发状况,提升实战能力,以竞赛激发学习热情,倒逼业务提升。组织开门纳谏。定期举办“社区矫正法开放日”,邀请人大政协委员、群众代表、法律专家等走进机构,实地观摩工作流程、帮扶措施及法律规范;设宣传咨询台,通过展板、手册等可视化资料,系统讲解社区矫正法的立法背景、适用对象、执行流程及法律责任。
五年来,天长市社区矫正工作在机构改革、协同共治、科技赋能、分类教育等方面成效显著。站在新的起点上,天长市将以机制创新完善工作体系,以方法革新探索多元教育帮扶模式,以质效提升增强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天长、法治天长提供坚实保障。(干兆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