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暑期实践团队赴宣城市旌德县蔡家桥镇朱旺村开展“法治文脉寻根行动”专项实践活动。在院系相关负责人带领下,师生团队通过古村寻访、基层座谈、调解实景研学等形式,深度挖掘徽州家风家训中的法治基因,以专业视角探寻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乡土实践。
家风家训:法治文化的乡土涵养
在被誉为“徽州古法治文化活化石”的朱旺村,团队循着朱熹后裔“忠孝节义、律己守正”的祖训遗存,走访村中保存完好的《朱氏家规》碑刻群。当读到“争讼当止,和乡睦邻”等条款时,同学们惊叹于古代宗法制度与当代调解理念的内在契合。“这些镌刻在青石板上的家训,正是中华法系‘无讼’思想的鲜活载体”。
基层对话:法治建设的时代转译
团队先后拜访朱旺村村书记与蔡家桥司法所所长,聚焦传统治理智慧的现代转化。司法所所长专题介绍了当地创新实践的 “两水调解室”特色品牌——该机制取意“上善若水”,融合乡贤参事会与现代调解制度: 沿用明清“申明亭”议事传统,设立“老槐树评理角” ,建立“五老+法律明白人”调解队(老党员、老教师、老军人、老村干、老模范),并开发“云上调解”小程序实现“掌上解纷” 。 “我们用祠堂里的祖训化解田地纠纷,借家谱中的族约调解赡养矛盾,让冷法律有了热温度”,所长的生动阐释引发团队热烈讨论。
实景教学:法治精神的青春践行
在两水调解室现场,同学们化身“模拟调解员”,模拟参与一桩宅基地纠纷调处。通过亲历 “情、理、法”三重奏的调解艺术,深刻体悟“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的实践深意。
此次朱旺之行,不仅是一次法治文脉的溯源之旅,更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当古老的《朱氏家规》遇见现代的“两水调解”,当祠堂碑刻的讼戒箴言融入“云上解纷”的智慧实践,学子们触摸到了中华法治文明薪火相传的脉搏,见证了传统治理智慧在乡村振兴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那些镌刻在青石板上的家训祖规、回荡在老槐树下的调解故事、闪动在数字终端上的解纷程序,无不昭示着:法治的根系深扎乡土,善治乡村的密码蕴于传统。学子们必将以此为新起点,将“讼戒石”前的誓言化为脚力,把调解室里的感悟凝为笔锋,让青春在传承法治薪火、赋能基层善治的壮阔征程中绽放光华!(周子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