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旌德县版书镇版书村一起宅基地边界争议纠纷的成功化解,正是当地 “老总管” 调解团联动多部门构建 “多元协作生态圈” 的生动实践,为破解历史积怨与现实困境交织的治理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
积怨难解:一场牵动基层治理的宅基地风波
版书村村民王某与李某的宅基地边界争议,看似是邻里间的日常摩擦,实则源于上世纪 90 年代土地调整的历史遗留问题。多年来,双方因边界划分多次爆发争吵,甚至升级为肢体冲突,村委会多次调解均无果。李某因丈夫早逝、子女外出务工,独自抚养孙子,生活拮据的她对宅基地有着极强的安全感需求;王某则认为李某 “故意找茬”,双方情绪对抗愈演愈烈。
多方联动:“老总管” 激活多元协作机制
“老总管” 调解团成员汪家健通过网格排查发现这一纠纷后,迅速启动 “1+3+N” 多元协作机制 —— 以 “老总管” 为核心,整合镇村网格员及法官、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力量,形成跨领域协同治理合力。调解初期,汪家健联合村两委、网格员实地丈量争议土地,调取镇档案室历史档案,精准锁定权属模糊的关键节点;同时邀请县法院工作人员现场解读土地管理法相关条款,用法律权威为纠纷划定 “红线”。
深入沟通中,汪家健运用 “面背谈心法” 摸清双方心结:李某的强硬态度源于生活压力下的安全感缺失,王某的抵触则源于对邻里 “面子” 的看重。针对李某的实际困难,民政部门现场核查后协助申请临时救助金,人社部门为其有返乡意愿的子女推荐家政技能培训,从根源上缓解其家庭压力。
法理情融合:三天调解换来邻里握手言和
汪家健牵头召开“多方联席调解会”,采用“利弊权衡+亲情唤醒+民生帮扶”的组合策略,致力于实现法理情的有机融合,破解纠纷“死结”。法官出示历史地籍图,明确双方均存在越界搭建问题;家族长辈与邻里代表以 “远亲不如近邻” 的乡俗劝和;民政、人社部门现场反馈帮扶进展…… 经过 3 轮调解,王某主动拆除西侧越界围墙,李某退还东侧占用空地,两双手在众人见证下重新紧握。
模式升级:从 “单一调解” 到 “系统治理” 的跨越
此次纠纷的化解,标志着版书镇基层调解从 “头痛医头” 的单一模式,升级为 “老总管牵头 + 部门协同 + 社会参与” 的全链条治理体系。“1+3+N” 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将法律宣讲、民生帮扶、情感疏导融入调解全过程,既解 “法结” 又解 “心结”。
目前,版书镇 “老总管” 调解团已将该案例作为示范样本,深化与司法、民政等部门的常态化联动,推动基层治理向 “事前预防、事中化解、事后巩固” 全周期模式转变。这种将矛盾化解与民生服务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正成为旌德县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抓手,为乡村振兴筑牢和谐根基。(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