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学子赴宣城市泾县寻“遗” 千年技艺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许晓龙 蒋梓航 蔡忻乐 2025-07-18 11:02:57 责编:仇鹤丹

7月10日至13日,合肥工业大学“墨香沁宣纸,彩韵染油伞”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宣城市泾县,以“传统工艺活化”为切入点,通过调查走访、对话非遗人、参与制作流程、开展文化课堂等方式,系统调研当地宣纸与油布伞两大“非遗名片”的产业现状,在老街古巷间触摸文化传承的脉搏,于实践中探索传统技艺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

活动首日,实践团队来到宣纸文化园,古法捞纸工艺前工匠师傅的精湛技艺让队员们惊叹不已。宣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满是“讲究”。选料需挑向阳坡的青檀树,制浆要用石碓反复舂捣,抄纸的竹帘更要手工编织百遍。

在宣纸博物馆,讲解员揭开了“纸寿千年”的奥秘——泾县的山水赋予了宣纸独特的品质,青檀树的坚韧、沙田稻草的柔韧、乌溪河的清冽,三者缺一不可。一张薄如蝉翼的宣纸,要历经10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心血。队员们在工匠师傅指导下亲自尝试舂捣,才深刻体会到宣纸背后“一棰一杵、一心一意”的功夫。

“一张宣纸,承载千年文化,更托起一方经济。”在乌溪村党群服务中心,实践团队见到了乌溪村党支部书记洪力瑶。洪力瑶介绍道,近年来,乌溪村依托宣纸公司、宣纸博物馆和宣纸文化园,构建起“非遗+文旅+研学”的产业模式。2024年,小镇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综合收入近2000万元。

为让宣纸文化在孩童心中扎根,团队特别为村里的孩子们开设一堂宣纸文化启蒙课。通过实物展示、互动问答和宣纸拓印体验等活动,孩子们在指尖摩挲中感受宣纸的细腻纹理,于拓印图案的渐显里触摸千年文脉的温度。

课后,团队成员走进乌溪村的深巷老宅,与村民们围坐闲聊。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到,乡村振兴不是口号,乌溪村通过建立“宣纸+”新业态模式,带动当地村民就业超过850人。但当前宣纸产业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人才短缺、市场萎缩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宣纸产业发展。

如果说宣纸是泾县的“文化名片”,那孤峰村的油布伞则是藏在深巷的“活化石”。在省非遗传承人郑国民的工作室里,满屋的伞骨整齐排列,空气中弥漫着桐油特有的清香。郑国民介绍,孤峰油布伞曾盛极一时,全村上下数十家伞铺昼夜不息,锤声、染声、绷伞声终日不绝。可岁月流转,洋伞的流行剧烈地侵蚀了油布伞的市场。

目前,国民油布伞厂是安徽省仅存的一家油布伞厂。为让这门古老技艺重焕生机,郑国民牵线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带着学生们在作坊里体验穿线、上油、绷伞;把非遗课堂搬进中小学教室,用一把油布伞讲透传统工艺的门道。比起网红打卡式的热闹、游客蜂拥的喧嚣,他更在意的是这门手艺能真正“活”在当下,一针一线的技法有人学,一榫一卯的讲究有人懂,千年伞文化里的智慧,能顺着伞骨、伞面,一代一代传下去。

青年是乡村振兴的创新引擎,乡村是青年成长的广阔天地。从宣纸的“千年韧性”到油布伞的“破圈新生”,队员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乡村振兴”的深刻理解。调研团队队长谷硕表示:“当代青年生逢盛世,面对伟大的时代选择,新时代青年应当自觉肩负起乡村振兴这一历史使命,躬身践行,在乡村振兴的新平台上建功立业,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踔励奋发、勇毅前进。”(许晓龙 蒋梓航 蔡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