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智聚力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蚌埠市政协 2025-07-21 17:46:00 责编:毛学农 郑亮

产业兴旺处,沃野满目新。在蚌埠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乡村特色产业如璀璨星辰般闪耀。链出百亿产业的怀远糯稻,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发展风生水起;享有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水产)品牌的沱湖螃蟹,膏满黄肥,畅销大江南北;兴起“两高”产业集群的固镇肉牛,标准化养殖、精细化加工,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这一个个蚌埠乡村特色产业,正以蓬勃之势,成为激活乡土、富裕农民的新引擎,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对于蚌埠市来说,如何因地制宜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做强乡村富民产业?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寻找差异化路径,有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近日,蚌埠市政协围绕“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加快乡村全面振兴”议题开展专题协商。为达到协商出成果、出精品的效果,协商会召开前数月,市政协调研组本着无调研不协商的目的,自今年3月份,围绕“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开展了专题调研。集中调研、考察学习等各种形式的调研掌握实情,11场次不同层面的座谈会、研讨会交流协商,共同汇聚成了此次协商会的主基调。每一位参与者都向着共同目标努力:做强做优特色产业,稳步走好产业富民之路,为本次协商会的召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调研组摸清了我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色产业体量小,规模效益不明显;精深加工程度低,辐射带动不充分;品牌影响范围窄,产品认证不理想;制约因素破解难,要素保障不到位;强企富民统筹弱,利益联结不紧密。协商会上,与会人员聚焦这些堵点难点问题,为蚌埠富民产业发展共谋良策。

深耕特色产业“沃土”

“立足现有特色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有效需求,集中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培育壮大特色富民产业,走产业多元化、产品优质化、需求市场化的发展路子。”“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调研组对我市特色富民产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优选特色产业,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推动富民产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深度融合;打造休闲农业、研学农业、康养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等针对性较强的意见建议。

“蚌埠市作为皖北农业大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需以产业链延伸、科技赋能、品牌建设为核心,助力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市政协应用型智库专家孙善军对产业融合发展有着深入研究。他建议,以“一、二、三产融合”为突破口,通过科技驱动、品牌塑造与政策保障,推动农业从单一生产向全产业链增值转型,打造皖北乡村振兴样板。

点亮乡村旅游“灯塔”

蚌埠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涂山风景区获批4A级旅游景区创建单位,燕山乡、沱湖乡成功创建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垓下考古遗址公园、白乳泉风景区入选2024皖美消费新场景百佳名单……调研组认为,应当整合资源,做好乡村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切实把乡村旅游当作富民产业发展,通过“农旅+非遗”“农旅+节庆”“农旅+体育”等形式,形成发展乡村旅游的合力。

乡村振兴,既需雕琢乡村的“外在之形”,亦要铸就乡村的“内在之魂”。“制定差异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形成‘乡村旅游+’的发展合力,让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参与此次调研的致公党蚌埠市委提出,整合乡村资源,明确乡村景点目标定位,加强“农旅+”跨界融合,增强数字化赋能,促进富民产业多元化。

壮大集体经济“硕果”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要聚焦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科学谋划富民产业布局,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培育就业容量大、带动能力强的富民产业。”调研组发现,目前还存在基层经营型人才匮乏、资金闲置利用不充分、基础薄弱持续增收难等现象。如何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难题?要进一步健全农村人才培育机制,实施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头雁培育工程、“凤还巢”工程等,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和分红型等利益联结方式,加快布局建设产地冷藏保鲜和区域性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推进农产品分级、包装、预冷、初加工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来自农业大县的陈照祥委员建议,要建强队伍,升村“两委”班子整体素质和能力,把好发展“方向盘”;紧盯产业,创建自主的农业品牌,抓住发展“关键点”;统分结合,坚持资金整合、资产盘活、资源利用同步推动,打好发展“组合拳”。

参加会议的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商务外事局、文旅体局等部门积极回应关切,进行互动协商。

市政府副市长吴永彬要求市相关部门将认真吸纳本次专题协商成果,培育特色产业、特色品牌,延长产业链条,大力提升农民收入,努力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市政协主席杨森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突出乡村特色,强化科技赋能,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富民产业持续发展力。要综合施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协作用,搭建平台、凝聚共识,强化监督、推动落实,共同助力乡村产业做大做强。

(杨默 张梅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