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发言(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副校长)
近年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以“双特色”建设为抓手,以安徽支柱产业和战新产业技术进步和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等现代产业学院为依托,通过我校“智慧教育3.0”建设将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融入并改造传统专业,着力推进高等教育紧密围绕“产业、应用、创新”协同发展,形成“政”“产”“学”“研”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人才培养新形态。我校与安徽师范大学和科大讯飞合作,研制并发布中国大学教师和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
在“双特色”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共性问题:一是传统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现代产业企业人才需求匹配度有待提高。二是教育目标与产业目标差异导致校企合作粘性不高。三是教育运行与产业运作差异导致衔接不足。
为此,建议:
一、建立安徽省重点产业技术发展与人才需求年度报告机制。省直相关部门通过设立软科学项目的方式,由相关行业产业协会与高校联合编制并定期发布安徽省支柱和新兴产业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报告,指导高校更好地掌握这些产业技术创新和人才供给需求。
二、构建动态知识图谱与能力适配系统。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利用AI分析产业技术趋势,将行业技术标准拆解为知识模块,动态融入课程体系,辅助教师更新教学内容,以促进自适应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解决教育本质与产业本质差异。
三、组建产业企业群和高校学科专业群联合体。建立虚实结合、数据共享、科研众包的联合培养体系和机制。
四、构建AI驱动的弹性化教学管理。将传统课程拆解为“基础模块+前沿插件”,AI根据产业需求动态组合。
五、推进混合增强智能的有组织科研范式转型。通过“通用领域+垂直领域”的科研服务引擎驱动,构建领域专用AI科研平台,整合多模态数据,机器学习自动发现科学规律,从而推动科研范式创新,加速从数据到知识的转化效率,为产业升级与学术突破提供智能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