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宣城市宣州区人民法院水阳人民法庭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一面从重庆跨越千里送来的锦旗。锦旗上“办案秉持正义 办案效率极高”十二个烫金大字,承载着当事人对法官尽职尽责、高效灵活、为民办实事的感激之情。
这起民间借贷纠纷源于2020年11月,被告王明(化名)因资金周转需要向原告李军(化名)借款50万元。借款到期后,王明仅偿还35万元,剩余15万元经多次催要未果,李军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王明归还剩余借款及利息。
案件受理后,原告李军的女儿,同时也是其诉讼代理人,向法院申请线上出庭。“我们是重庆人,离宣城较远,我父亲文化水平不高,担心语言表达不清楚。我是他的诉讼代理人,了解案件具体情况,但我刚生完孩子,目前正坐月子,恳请法院考虑我们的实际情况,让我们线上参加庭审。”承办法官收到当事人申请后,仔细翻阅卷宗,发现案件争议较大、证据繁多,且被告对线上开庭表示异议,案件并不适合采取视频方式在线庭审。但考虑原告李军女儿对于借款过程和事实清楚,参加庭审有利于案件公正高效审理,其正处于产后恢复期,线下出庭可能影响母婴健康。于是在坚守司法公正底线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工作方式方法,要求原告李军、被告王明现场参加庭审,原告女儿作为其诉讼代理人可通过视频方式在线参加庭审。
庭审前,为确保庭审质量,法官提前安排书记员通过电话和视频指导李军女儿调试设备,完成身份核验。庭审过程中,法官特意放缓语速,用通俗语言释明诉讼程序,并在双方当事人方言表达不清时耐心确认笔录内容。对案件认定难点,运用“争点式”审理模式精准锁定案件争议焦点,围绕借款事实是否存在、还款义务是否履行等核心问题展开调查。结合李军提交的银行卡交易记录、借条及微信催款记录等证据,组织双方进行质证。针对被告提出的抗辩意见,法官逐一与原告及其代理人核实,并引导双方围绕关键证据展开质证,确保庭审高效有序进行。在闭庭后3日内,承办法官完成裁判文书制作,实现了“庭后既判”的高效裁判。
“我父亲还没回到重庆,法院的判决书就已经寄到了家中,宣州法院的法官真是既专业又暖心!”李军女儿在电话中激动地说道。在围绕查明案件事实核心前提下,兼顾司法便民原则,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和实体权益,是宣州法院落实“为民办实事”要求的生动实践,展现了“专业、细致、高效”的工作作风和司法担当。下一步,宣州法院将聚焦“公正与效率”主题,立足“一张网”和法院信息化建设应用,积极应用在线立案、云端庭审、电子送达、网络调解等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切实减少当事人在法院间往返奔波,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努力实现纠纷高效化解,实质性化解。(徐望 张馨 程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