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包河法院陈思远:以法治之光照亮“远方”
来源:时曼青 2025-07-25 17:57:36 责编:仇鹤丹

在法院大楼里,她怀抱一摞案件卷宗匆匆走过;在深夜的办公室中,她在电脑前起草裁判文书时的键盘声声声入耳;在校园的模拟法庭上,她生灵活现的讲课声伴着孩子们的笑声交织……她是合肥市包河区人民法院合肥金融法庭副庭长陈思远,一位扎根基层法院15年的平凡法院人。她曾说:“法官的日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每一份判决书里都蕴藏着普通人的人生,每一次普法课堂都可能是点亮未来的光。”因工作出色,陈思远多次荣获包河法院年度“办案能手”称号,2020年度被评为包河法院“先进工作者”,并多次获评年度考核优秀。

2024年12月,一起标的额超百万元的建材买卖合同纠纷,让两家小微企业剑拔弩张。原告坚持要求被告一次性付清货款,而被告因工程款被拖欠,资金链濒临断裂。

接到案件后,陈思远认真研读着案件卷宗,试图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企业纳税记录、员工社保清单……看到卷宗的这些材料,陈思远深感责任重大,“两家企业背后是几百个家庭的生活。”陈思远到企业实地查看企业生产情况,当看到被告公司仓库里积压的建材和工人焦虑的眼神,更加坚定了她要解决纠纷的决心。随后的三天时间里,她打了二十多通电话,组织双方来到法院调解。

“判决还款,被告破产了,原告一时也拿不到货款;如果分期付款,厂子活下来,合作还有可能继续。”在她的耐心调解下,最终,原告提出主动减免部分违约金,被告也承诺按月还款,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

案了事未了,两家企业的发展时刻牵挂着陈思远的心。三个月后,陈思远来到企业回访时,两家企业负责人正商量签订新的订单,企业生产逐步走上正轨。

2025年2月,包河区某小区20余户居民联名起诉楼下商铺,认为该商铺的中央空调外机产生的噪音严重扰民。陈思远带着分贝测试仪赶到现场反复测量,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下测量的数据。经过测量,中央空调外机噪音峰值达到68分贝,超国家标准13分贝。陈思远知道,该纠纷若简单判决,化解效果并不好,甚至可能激化矛盾。于是,她召集生态环境部门、社区、物业公司召开“圆桌会议”,并请来了技术专家现场“把脉问诊”,就专业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调解会上,商铺老板表示更换设备要花费几十万,无法承担。陈思远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又调出小区居民录制的婴儿夜啼声,采取“背对背”方式做各方的思想工作,并从法、理、情等方面进行劝导。“咱们能不能各退一步,由商铺在空调外机上加装隔音罩来解决这一问题。”最终陈思远的提议得到了各方的认可。

5天后,居民代表、商铺老板和施工队来到改造现场共同见证,陈思远举着检测仪紧盯数据,当分贝值落到绿色区间时,一位大妈笑着拉着她的手说:“谢谢陈法官,今晚总算能睡个整觉了!”

2024年10月,陈思远审理一起学生因意外受伤引发家校纠纷案件。她主动联系校方组织调解,邀请家长、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代表围坐在校园草坪上,用“校园版”案例进行现场释法普法。“孩子受伤,家长心疼,但责任划分不能只靠情绪,就像踢足球要守规则,学校有管理义务,家长也要培养孩子的风险意识。”最终,双方达成和解。

陈思远同时是该校的法治副校长,她时常在课堂上开展普法讲堂、“模拟法庭”等活动,用幽默、生动的方式解答同学们的法律疑惑。她将经济纠纷案例改编成“校园小剧场”,让孩子们扮演法官、原告和被告,在辩论中深刻理解法律中的契约精神。

作为一名基层法官,陈思远没有“披荆斩棘”的英雄故事,有的是对每一起案件“如我在诉”的较真和躬身校园播撒法治种子的温柔。正如她常说的那句话:“法治的星河,不只要照亮当下的路,更要润泽未来的田。”(时曼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