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拔凉”的温度
来源: 2025-07-29 15:45:30 责编:何怀光 朱磊 实习生 朱玲

“井拔凉”水的温度是多少?有人说四度,有人说五度,不管多少度,总是有温度的。“井拔凉”曾经是农村孩子最好的冷饮,既是夏季的一抹清凉,也是大自然馈赠的恩泽。那本真的清凉,带着地底的凉意,有一份清凉,一丝甘冽。如果问现在的年轻人,何为“井拔凉”?大多人会摇摇头。五十岁以上的人大都喝过“井拔凉”,怀念那清凉的触感,那是一种生活的温度,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亲情象征。        

井拔凉水,承载着童年的回忆和怀念,那带有泥土的芬芳在嘴边回味。五十年前,老家小镇的街头只有一口老井,老井是用青砖砌成的,井深大约十米。过一段时间村里人会淘一次井,把井底的污泥清理一下,再往下挖深一些,让泉出来的井水更清澈一些。我十来岁的时候就能挑水,开始挑不了一桶,就挑半桶。我家水桶是用木制的,用桐油刷过几遍,既结实又不容易漏水,用过几遍后也没有桐油味了。没有喝过井拔凉水的人,不知道那夹杂着泥土的清香里,既能消暑,还能败心火,是什么冰镇饮料都无法比较的。     

井拔凉水,只有在热的无奈的情况下,方知它的甘甜。在那个没有空调和风扇的年代,唯一能降下燥热温度的,只有井拔凉水。田地头、麦场边,父亲都打上一桶井拨凉水,用草帽盖着,免得落入灰土或草叶。谁要是渴了,拿起芦瓢喝上一瓢或两瓢,清凉了自己,驱散了焦灼和热意。特别是那芦瓢,是用老透的芦晒干后,用锯子一锯两开,挖去里边的种子和瓤子,便成了两个芦瓢,一个可用来面,一个可用来水。多数家庭都有几个这样的瓢。那时候向邻居借面是瓢来做衡量的,借一瓢或两瓢的。奶奶在的时候,每年都会种上一些芦,时当菜,老时当瓢用现在老家的厨房里还有两个芦瓢,有时回老家还用芦瓢上一瓢井拔凉水,回味一下当年的味道

不少人知道“豪饮”一词,唯独不知道“豪饮”带来的感觉。两瓢井拔凉水下肚,只有在故乡的夏天才有体会,那是记忆中的夏日,也是永远回不去的夏天。那时候能吃上一碗用井拔凉水拔过的凉面条 ,别提多惬意了。奶奶会做井拔凉水拔面条,下过的热面条,用井拔凉水过一下,拌上豆角和蒜汁,再浇上芝麻油,成了当年的美食。拔过面条的水叫二面茶,吃过面条水还热乎着,再来上二碗二面茶,老人说不容易拉肚子。

记忆中的井拔凉水,仿佛是流淌在奶奶眼里的岁月,既沧桑,又遥远。老家街头的老井已经被人填上,那井上的两块平布石还在,那是父亲青春的见证,父亲用这两块石头平过很多土布。大姑家的表哥也用过,他向小舅学过染布。后来表哥随大姑夫一起搬到了淮南,就是那个电视剧《六姊妹》故事的发生地。表哥因不慎摔伤了大脑,人也胖了,饮水量也大了。他从不喝热水,无论春夏秋冬都喝井拔凉水。四十年前,表哥来我家住过几天,夜晚睡在院子里的木板上,他让我给他拎半桶井拔凉水放在床头,半夜渴了,喝上两瓢,一夜喝了几次。没病之前,表哥的身体非常健壮,我曾崇拜他力大如牛。                           

井拔凉水成了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写照,早已淡出老百姓的视野。如今很难找到农家那样的老井了,潜力泵抽出来的水也很凉,但不再甘甜,感觉到一种滚烫的温度。“咕咚咕咚”的喝水声,唤醒心底最温暖的思念,那是童年的味道、岁月的沉淀,成了老辈人心中既亲切又遥远的故事。

井拔凉水,能把不富有的日子过得津津有味。小时候喝着喝着就笑了,长大后喝着喝着就哭了。那令人怀念的凉甜解渴味道,没有了往日的朴素和简单。当触碰到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成了刻骨铭心的印记。

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