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劳资纠纷怎么化解?邻里矛盾的症结如何解开?答案都藏在一本本调解卷宗里:它们是矛盾从激化到平息的“全景记录”,更是基层治理的“微观窗口”。近日,稻香村司法所邀请区司法局相关科室、警民联调室、社区调解委员会工作人员及法律顾问,对今年以来制作的人民调解卷宗来一次“回头看”,聚焦“规范流程、提升质效、夯实基础”,通过书面调解案卷评查起底,给基层矛盾化解做了次“全面体检”。
“挑毛病”促规范。“李大哥和刘大爷的邻里纠纷,申请书中刘大爷没签名;王师傅的工伤赔偿申请,缺了工友们的证人证言;沈大姐讨要工资,没有劳动关系的有力证明……”评查现场,工作人员像“阅卷老师”般逐页翻阅,把卷宗里的“小疏漏”一一挑出。
本次评查紧扣“程序合规、内容完整、文书规范、成效真实”四大标准。当事人信息准不准?调解有没有融合“情理法”?协议内容是否规范完整?协议履行有没有及时跟进?逐项检查、逐个剖析,把所有的“规定动作”落到细节处。
“强链条”提质效。“这本拆迁安置纠纷卷宗,记录了多次沟通谈话,附了多张现场照片及证人证言,后续回访也写得深入详细,整个协议内容及形式‘严丝合缝’、形成链条!”评查会上,一份规范卷宗引发大家热议。
评查不仅“挑刺”,而且“送宝”。此次创新“标杆引路+问题整改+提档升级”模式:选出优质卷宗当“样板”,用“看得见的规范”供调解员学习领悟;同时紧盯着问题整改,推动“个案规范”变成“整体抬高”。“就像上次评查后,一起赡养纠纷加上了‘财产分割’条款后,就再没因细节问题起争执了”街道司法所负责人介绍。
“抓提炼”利长远。一份逻辑清晰、材料完整、证据闭环的卷宗背后,是调解员对法条的熟稔、对诉求的倾听,更是对“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责任与担当。
此次对街道、社区及警民联调调解组织调处的80多份卷宗进行了全面审核评定,梳理问题6类,提出整改建议17条。对评查发现的问题清单通过“点对点”的形式,总结反馈给相关调解组织及人民调解员。同时,利用本次评查发现的正反两方面典型,通过案例教学、典型引路的方式,不断提升人民调解员的调解能力和规范化长效化水平,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在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李青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