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1月1日正式运行以来,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合肥环境资源法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按照“省域+流域+三合一”集中管辖模式,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作用,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用司法之力筑牢生态屏障,为美丽安徽建设注入强劲司法动能。
合肥环境资源法庭审判团队先后前往安庆、宿州、蚌埠、亳州、滁州、黄山等地开展跨区域巡回审判,依法审理了周某等在长江一级支流非法采砂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李某等禁猎期捕猎野生蟾蜍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公益诉讼等案件。合肥环境资源法庭主动邀请当地法院、公安、检察院、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开展座谈交流,以案件审理为切口,全面、深入、系统地参与属地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协同作战,协作发力,凝聚多方合力,共同服务美丽安徽建设。
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普法教育力度,发挥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引领作用,合肥市中院制定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普法教育的工作方案》,汇聚环巢湖流域“1+18”合力(“1”即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18”即环巢湖流域16个县区18家县区法院),打造“绿动巢湖”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宣传品牌,在环巢湖流域常态化开展普法教育,构建特色法治教育宣传矩阵。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合肥环境资源法庭组织环巢湖流域18家县区法院的11名法官为近千名孩子讲授环境资源法律宣传课,介绍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禁止令”,把严谨的法条变成校园里有趣的生态探险,将爱护地球的环保意识种进孩子们的脑海里。
合肥环境资源法庭积极探索建好用好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和修复基地,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多元共治,融合发挥审判、修复、宣传、教育、治理等功能。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巢湖之滨,是我国第一个由退耕还林的人工林经过生态修复而建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合肥的城市“绿肺”,也是安徽省内唯一的万亩城市水网森林。2025年5月20日,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正式设立并启用,该基地集巡回审判、生态修复、成果展示、法治宣传、警示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将生态环境治理从“末端执法”转向“前端预防”,是合肥法院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生动实践。
6月5日,由合肥市中院、长丰县法院牵头推动的全国首个新能源产业司法保护基地在合肥市长丰县建立。该基地以长丰县下塘镇新能源产业园作为建立的核心区,以长丰县其他新能源企业聚集地作为辐射区,通过宣介标识、研究基地、巡回审判点、法治公园四项具体载体,聚力打造集专业化审判、“产学研审”一体化平台、常态化服务保障、协同化部门联动、可视化普法教育功能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司法保护平台,在源头上为新能源产业降低维权成本、减少法律纠纷,护航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程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