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炙热“烤”卷 答出司法担当
来源:吴文珍 王银银 2025-07-30 22:03:31 责编:仇鹤丹

“以前夏天来法院,安检排队时太阳晒得人头晕,现在有了遮阳棚和电风扇,还有地方坐、有水喝,更能够心平气和谈事情了!”长丰县人民法院安检入口处,一名正在排队的当事人笑道。安检区还为老年人、孕妇、残疾人设置“爱心专座”,配备便携式小风扇和藿香正气水等应急药品。这是该院推出的“清凉司法”服务场景。

“一顶遮阳棚、一杯凉开水看似微不足道,却能让群众感受到司法温度。我们要把细节做精、把服务做实,让法院不仅是化解矛盾的地方,更是传递温暖的港湾。”长丰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方勇说道。

连日来,长丰法院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将“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转化为司法为民的具体实践,通过优化立案流程、创新审理模式、深化诉前调解、强化后勤保障等系列举措,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高温司法服务体系,切实减轻当事人诉累,用实际行动诠释“司法为民”的初心。

便民诉讼获点赞

“以前要排半小时队领纸质材料,现在2分钟全搞定!”长丰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内,某科技公司法务李先生在意见簿上写下“五星好评”。前不久,李先生因批量诉讼需查询10余个案件进展。引导员协助他使用该院新增设的案件查询一体机,通过“批量查询”功能,系统自动生成包含案由、法官、开庭时间等信息的《案件汇总表》,前后只花了2分钟。

针对高温天气出行不便问题,长丰法院将“务实高效”理念贯穿立案环节,全面升级“线上+线下”立体化立案渠道。针对特殊群体建立“绿色通道”,为老人、孕妇、残疾人等提供优先办理、全程代办服务。通过立案窗口监控系统实时察看服务质效,杜绝“冷硬横推”等作风问题。

依托移动微法院、安徽法院诉讼服务网等平台,长丰法院构建“24小时不打烊”的线上立案窗口。6月以来,受理网上立案申请2700余件。同时建立“立案容缺受理”机制,对非核心材料实行“承诺制”补交,避免当事人因材料不全反复奔波。立案窗口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微信视频指导当事人补充材料,提供针对性建议,比如材料格式、证据清单等,甚至可共享屏幕演示操作步骤。减少了纸质材料流转和现场排队时间,尤其对异地当事人或行动不便者更为便利。”

司法服务送上门

“法官,这沟渠没填补平整,崔某还留给我2个荒废的鸡棚,明年我咋种庄稼?”7月4日,烈日当空,长丰法院执行干警王建波擦着汗水,第三次站在争议土地上,倾听原告王某诉苦。

这起土地租赁纠纷中,王某将14亩土地租给被告崔某种植作物,崔某却私自挖了一条沟用于灌溉,且搭建了2个鸡棚养殖。合同到期后,崔某虽返还土地,却未清理鸡棚、恢复沟渠,导致土地无法继续用于种植作物。王某多次索赔无果后,诉至法院。判决生效后,崔某仍以“沟渠难填”为由拖延履行。为彻底化解矛盾,王建波顶着高温,多次实地勘验,联系农业技术员到场测量、制定方案,并展开调解工作,最终形成一套“低成本恢复方案”。

为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长丰法院组建“高温审判服务队”,在酷暑时节深入田间地头、社区村居开展巡回审判,将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立案、就地开庭、当场调解等全流程司法服务,让当事人“少跑腿、少受累”。

一起财产纠纷中,考虑到当事人因残疾腿脚不便,长丰法院立案庭庭长王仁杰当即决定启动巡回审判程序。他带领书记员、人民调解员驱车60公里,来到当事人居住的岗集镇,在当地司法所临时搭建“移动法庭”。庭审中,王仁杰耐心倾听双方诉求,从情理法多角度释法明理,最终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这场“家门口的庭审”仅用1小时便圆满化解矛盾,旁听群众纷纷点赞:“法院这服务,暖到心坎里了!”

指尖化解千千结

为便于化解矛盾纠纷,减轻群众诉累,长丰法院创新推出“微信群调解”工作机制,对标的额较小、事实清楚的案件,由调解员或法官牵头建立包含双方当事人、书记员在内的专属调解微信群。通过“屏对屏”沟通、证据云端交换、调解协议电子确认等方式,实现调解全程“零接触”。

“对送达不成功的案件,我们会用自己的微信加当事人为好友,这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也是将来实质性化解矛盾的基础。”长丰法院双墩法庭副庭长张凯说。截至目前,张凯法官审判团队的手机里,随案组建的微信群已接近600个,添加当事人微信2000余人。

“诉前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用法治思维‘拆弹排雷’。” 张凯介绍,通过建立“微信群调解”工作机制,大量案件不需要等到开庭,就能在微信群里促成调解,真正体现出小额速裁短、平、快的特点。为保障残疾当事人平等参与诉讼的权利,长丰法院还通过技术适配、流程优化与专人协助,让听障、视障、肢残等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调解。(吴文珍 王银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