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芜湖市繁昌区人民法院荻港法庭受理一起支付抚养费纠纷案件。荻港法庭创新运用“律师+调解”联动模式,通过情感疏导、分层释法与情法交融,不仅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更弥合了父女亲情裂痕。
2025年6月,就读于省内某高校大二的学生小雅向繁昌区法院荻港法庭提起诉讼,要求父亲老刘支付拖欠的抚养费。小雅在诉状中诉称,父亲老刘与母亲在2013年6月协议离婚,双方约定其由母亲抚养,父亲每月支付其抚养费5000元,医疗费、教育费等费用由父母双方各半分担,直至自己大学毕业。然父亲在与母亲离婚后,并未按照离婚协议约定及时足额支付抚养费及分担教育费等义务,其日常开支绝大部分仍由母亲负担,父亲也重组家庭。现自己已上大学,父亲长期不履行离婚协议约定义务的行为严重影响学业及身心健康,故将父亲诉至法院。
“案件不能简单一判了之,修复亲情、唤醒责任是关键。”案件承办人在审查案件材料时敏锐察觉到,该案表面上是追索抚养费,更深层的是女儿对父爱与家庭温暖的渴望。基于此判断,法庭迅速启动涉民生案件优先调解机制,并充分发挥其创新打造的“律师+调解”联动模式优势——由法庭主导搭建平台、制定策略,并引导双方代理律师发挥专业与情感纽带作用,共同实质化解矛盾。
情感疏导,打开心扉。老刘的代理律师并未急于强调法律义务,而是引导其理解父爱缺失对小雅造成的实际影响,触动其反思。小雅的律师则安抚其情绪,理解其起诉背后对父爱的渴望和委屈,并引导她思考:追讨抚养费是权利,但若能借此化解心结、重获父爱,或许比判决更有意义。法庭也适时向小雅送上学习文具,表达关怀与鼓励。小雅情绪逐渐平复,愿意尝试沟通。
分层释法,明晰权责。法庭和律师轮番上阵,协同释法:一方面向老刘严肃阐明支付抚养费的法律义务及拒付后果,引导其理解女儿的无助与期盼;另一方面,肯定小雅诉求的正当性,鼓励她给予父亲弥补的机会。法庭适时提出“分期支付”的弹性方案,为打破僵局提供路径。
情法交融,弥合裂痕。承办法官在双方间积极斡旋,抛出关键问题引导反思:“孩子成长关键期,你陪伴了多少?”“判决可强制执行,缺失的父爱如何弥补?”“是否愿意给父亲一个弥补的机会?”通过反复“背靠背”疏导与“面对面”坦诚交流,情、理、法的力量交织,逐渐融化了父女间的坚冰。最终,双方就抚养费支付金额、期限等达成一致,当场签署调解协议。
该纠纷的成功调解,是荻港法庭运用“律师+调解”联动新模式、构建矛盾纠纷化解共同体化解家事纠纷的生动实践。一周后,小雅专程为法庭送来一面锦旗,上书:“秉公执法大爱无私 为民解忧温暖人心”。这十六个字,正是对该调解模式成效及司法为民初心的最佳褒奖。
自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以来,繁昌区法院荻港法庭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律师深度参与调解工作。截至2025年7月,律师参与法庭案件调解成功率已达65%,有效发挥了法律职业共同体在基层矛盾化解中的专业优势,彰显了司法为民的温度与担当。(方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