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影婆娑的百坑河畔,几十张板凳围成同心圆,一场跨越乡镇边界的“特殊会议”在这里落下帷幕。近日,在绩溪县长安镇梧川村与旌德县版书镇唐川村交界地带,因散养黄牛引发的损毁作物、夜闯村庄等系列纠纷,通过联合搭建的“跨县协商板凳会”,在村民见证下签署调解协议,为毗邻山区村庄“越界矛盾”化解提供了新路径。
地处绩溪县长安镇与旌德县版书镇交界的梧川村百坑组,因地理相接与唐川村共享部分山林资源。近年来,唐川村部分村民在山林放养的黄牛频频越界:不仅啃食踩踏百坑组村民的玉米、红薯等农作物,更有牛群在深夜闯入村户院落,毁坏农具、污染道路,引发强烈不满。为防止损失扩大,百坑组村民一度依法对闯入的黄牛予以留置,双方矛盾迅速升温。
纠纷涉及跨县域协调治理难题,梧川村第一时间向上报告。6月28日,一场由两县治理力量共同参与的“河畔调解”正式启动:长安镇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联合旌德县版书镇综治办、司法所,组成“跨界调解团”,并创新采用村民熟悉的“板凳会”形式,在百坑组河畔树荫下组织面对面协商。当事双方村民代表及村干部等50余人围坐参与,现场倾听诉求、剖析关键症结。
情理法相融,疏解心结:调解人员以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四条“侵害财产权益需赔偿损失”为切入依据,阐明合法维权边界与侵权责任,同时紧扣“远亲不如近邻”的朴素伦理,呼吁互谅共赢。面对跨界管理难题,双方司法所详细解释了共同管理义务与合理防护措施,提出“堵疏结合”的解决方案。
经充分协商,唐川村民代表现场签订调解协议并郑重承诺:就前期损毁的农作物及物品进行合理赔偿,并强化牛群日常管理,避免黄牛越界进入农地与村庄;如再发生牛只破坏事件,经核实后第一时间理赔,不再扣牛激化矛盾。
一张小小板凳,承载着基层善治的大智慧。这场“露天议事会”突破行政壁垒,六部门联动靠前服务,在法律框架内织牢邻里信任纽带。协议签署后,村民当场释放被扣黄牛,双方握手言和。在徽州连绵的青山见证下,河畔板凳会议不仅清晰划分了权责边界,更以立足乡土、柔性协商的方式,筑起一条跨村共治的桥梁,为类似纠纷的化解提供了可复制、有温度的实践样本。(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