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法院陇海法庭:把“公正与温度”种在群众心坎上
来源:周里 杜菁 赵可可 2025-07-31 13:01:52 责编:费伟

编者按:人民法庭处于司法为民最前沿、化解矛盾第一线,这里每天都要处理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小事”,就是这一件件“小事”构成一幅幅生动的法治画卷。为充分展现全市法院人民法庭风采,宿州中院推出“宿说枫桥·人民法庭巡礼”专栏,邀您共同检阅人民法庭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工作成效。

砀山县法院陇海法庭位于砀山县经济开发区,辖区面积150余平方公里,服务常住及流动人口近二十万。作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层堡垒,陇海法庭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经验融入日常,全庭干警以初心执笔,书写新时代司法为民的答卷。

聚焦主责主业,打造“服务型”人民法庭。对案件事实清楚的案件纠纷,陇海法庭实行就地立案、就地调解、就地执行,做到小事不出辖区,矛盾不成讼,就地解决纠纷,深化“一站式”定分止争功能,积极开展“告知释法”,为群众提供就近、便捷、高效的服务。

1.jpg

▲法官现场调解土地纠纷

2024年秋,辖区两户村民承包地因土地相邻处有40余米长的土地存在争议,法庭干警把调解室搬到田间地头,组织双方当事人及村干部到争议土地现场,现场调解,现场释法,现场丈量,在法庭村委会见证下,定下灰界,双方握手言和——这正是法庭力推“立、审、执”一体化的生动缩影。

从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立案,用方言讲清举证责任;到在宅基地纠纷现场比对图纸、情理法并用调解;再到深入厂房开展“现场执行”,陇海法庭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诉讼服务站的“只跑一次”不是口号,田间地头的即时化解更不是特例,而是干警们用脚步丈量出的司法温度。

构建协同体系,打造“高效型”人民法庭。陇海法庭秉持“依法办案即治理”理念,践行“抓前端、治未病”“双赢多赢共赢”“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的司法追求,在调判之间找准平衡点,推动“法庭+派出所”深度融合,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为辖区稳定筑牢防线。

2.jpg

▲法官庭后调解双方矛盾

在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中,原告购得商品房后,被告以“装修系自费添附”为由,在补偿款协商未果后砸坏玻璃门,原被告双方矛盾因报警、起诉彻底激化。法庭受理后,专职调解员首轮调解遇阻,庭审后法官并未止步于“一纸判决”,而是联合派出所、开发商开展三方调解:法官析法明理、算清利弊;民警警示违法后果;开发商提出折中方案。历经12小时的耐心疏导,双方终于达成一致,赔偿当场履行。这场从深夜持续到凌晨的调解,不仅化解了纠纷,更彰显了“法庭+”多元解纷模式的实效。

延伸司法职能,建设“扎根型”人民法庭。陇海法庭依托“离群众最近、服务最直接”的优势,精选交通不便地区的典型案件、具有教育意义的纠纷,深入村组、社区开展巡回审判。无论是为群众“送法上门”,还是公开审理案件,都以“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让法律条文走进群众生活,让司法公信力扎根基层土壤。

3.jpg

▲法官在庭审现场

干警们带着卷宗下乡时,总会多带几份《民法典》小册子,坐下来和村民们唠唠“借钱要写借条”“宅基地不能随便占”的道理,在果园里提醒果农们看清“口头约定没凭据”的风险,在厂房教务工者们记住“签合同、留证据”的窍门。那些在田间地头、礼堂院落里敲响的法槌声,不仅解开了个案的结,更像一颗颗种子,把法治的观念播进了乡亲们心里,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意识在基层慢慢发了芽。

作为践行“枫桥经验”的前沿哨所,陇海法庭始终以“案结事息人和”为追求,在每起纠纷中既坚守法律底线,又体察当事人情绪温差,让裁判文书既有法理力度,更含司法温情。下一步,陇海法庭将继续为辖区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司法动能,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的画卷上续写新篇。(周里 杜菁 赵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