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盖房占了地界,吵得脸红脖子粗都解决不了;现在司法所的同志上门调解,摆法律、讲道理,俩家不仅和好了,还一起修了条便民路!”说起村里的变化,旌德县版书镇版书村村民老李笑得合不拢嘴。这温暖场景的背后,是版书司法所深耕基层法治土壤,以法治力量护航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普法“接地气”,让法治种子扎根田间地头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版书司法所深知,只有让法治意识真正走进村民心里,才能为乡村振兴筑牢思想根基。针对农村普法“听不懂、记不住、用不上”的难题,司法所创新推出“定制化普法套餐”,让法律知识跟着农活走、围着村民转。
春耕时节,他们把“法治大集”摆到田间地头,趁着村民歇晌的空当,用当地方言讲解土地管理法里的承包经营规则;秋收后,又在农家书屋设起“普法角”,结合村民关心的彩礼纠纷、赡养问题,用村里的真实案例解读民法典;针对返乡创业青年,专门开设“创业法律门诊”,从租赁合同签订到商标注册,手把手教他们规避法律风险。
“以前总觉得法律离咱远,现在司法所的同志把课讲到了炕头上,咱才知道遇事找法比‘找关系’靠谱多了!”参与过“法治带头人”培训的白沙村村民王大姐,如今成了村里的“法律明白人”,每月帮乡亲们解答十多个法律问题。截至目前,版书司法所已开展特色普法活动46场,培养“法律明白人”127名,村民法律咨询量同比增长35%,法治意识的种子正悄悄在乡间发芽。
调解“解心结”,让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乡村振兴中,土地流转、项目建设、邻里摩擦等纠纷时有发生,若处理不当,小矛盾可能变成大问题。版书司法所把矛盾调解作为“稳压器”,构建起“村调委会+司法所+老总管”的三级调解网,让纠纷化解有温度、有力度。
针对婆媳不和、宅基地纠纷等“家常矛盾”,司法所联合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教师成立“老总管调解室”,用“情理+法理”双管齐下。今年以来,已成功调解各类纠纷78起,调解成功率达98%,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服务“零距离”,为产业振兴注入法治动能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引擎”,而法律服务是产业发展的“护航灯”。版书司法所聚焦当地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出“一企一顾问”“一村一法务”服务,让法律为产业发展“把脉护航”。
针对返乡青年创业热潮,司法所还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免费法律咨询120余次,协助办理营业执照、知识产权保护等业务37件。“从租厂房到签合同,司法所全程帮咱把关,咱创业心里踏实!”在法治护航下,版书镇已培育新型产业经营主体23家,带动就业400余人,特色产业正沿着法治轨道稳步前行。
治理“强根基”,让法治乡村底色更鲜亮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强治理。版书司法所把法治建设融入乡村治理各环节,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治理格局。
版书司法所协助全镇6个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赡养老人”“垃圾分类”等内容纳入其中,让村规民约既合情理又合法律;指导各村建立“小微权力”清单,规范村级事务决策流程,从源头上减少“微腐败”;联合派出所、民政等部门开展“法治示范村”创建,目前已有3个村获评县级“法治示范村”,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状态焕然一新。
“以前村里开会,总有人说‘凭啥听你的’;现在按‘清单’办事、按法律决策,大家心服口服,干事劲头更足了!”谈起治理变化,版书镇村民深有感触。法治的刚性约束,正慢慢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柔性活力。
如今的版书镇,法治宣传队走村串户,调解室里笑语融融,产业园中秩序井然。版书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们用脚步丈量乡野,用专业守护民生,让法治成为乡村振兴最坚实的护航力量。正如他们常说的:“乡村振兴的路有多宽,我们的法治服务就有多远。”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法治与振兴同频共振,正绘就一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乡村新图景。(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