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雕是一个不为大众所了解的非遗项目,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结识了芜湖蛋雕艺术的传承者——张谊,通过采访交流,让我对这门古老而又独特的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阳光透过轻纱般的云层,温柔地洒在湾沚小城,我怀揣着对传统手工艺的好奇与敬仰,踏入了张谊的芜湖蛋艺轩蛋雕工作室。一进门,便被眼前琳琅满目的蛋雕作品深深吸引,它们或立于精致的展架上,或悬于柔和的灯光下,仿佛每一件都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张谊热情地接待了我,他身着一件朴素的布衫,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眼神中透露出对蛋雕艺术的无限热爱与执着。我们围坐在他工作室一张古朴的木桌旁,开始了采访和交流。
张谊说他是1957年出生的,芜湖市花桥镇人。高中毕业后曾到部队服役,退伍后一直在乡镇企业工作。早在读中学时,他就爱上了书法、篆刻、绘画,跟着邓散木的《篆刻学》、黄粹石的《十体字帖》《刻字通》等书籍边读书边练习,书法篆刻技艺进步很快,很快便在朋友圈里有了些名气。
“那您是如何与蛋雕艺术结缘的呢?”我岔开他的话题,直截了当地问道。
张谊轻轻抚摸着一枚精致的蛋雕作品,眼神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说来也巧,那是2006年的一个晚上,我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了介绍蛋雕艺术的节目,我觉得蛋雕艺术已经将书法、篆刻和绘画等诸多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那一刻,我就被深深吸引了。于是,开始了我的蛋雕之旅。”
张谊买来许多鸡蛋,从最基础的选蛋开始学起。
“选蛋很重要,一般洋鸡蛋比本鸡蛋容易雕刻,尤其是饲养了三年的鸡生的蛋,壳的厚度和硬度都刚刚好。”他边说边拿起一枚鸡蛋,向我展示着,“你看,这枚鸡蛋的壳色深邃,质地均匀,就是雕刻的好材料。”
接着,他一边抽蛋液、清洗、晾干、防腐等一系列繁琐而精细的工序,一边耐心地为我讲解着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神情中无不透露出对这门艺术的严谨与敬畏。
“雕刻时,最重要的是心静如水,一刀一划都要精准无误。”他拿起一把锋利的刻刀,轻轻地在蛋壳上勾勒着,仿佛在编织一个梦幻的世界。
于是,我便亲眼见证了一枚枚普通的鸡蛋,如何在张谊的巧手下,渐渐蜕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品:有展翅欲飞的凤凰,有憨态可掬的熊猫,还有寓意吉祥的福娃……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张谊的心血与智慧,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张老师,您在蛋雕艺术上取得了这么高的成就,有什么特别的秘诀吗?”我好奇地问道。
张谊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秘诀嘛,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热爱与坚持。蛋雕艺术虽然古老,但要真正掌握它,却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刚开始学的时候,因为失败的蛋壳太多,家里天天都要吃鸡蛋,也因此常被老婆儿子埋怨。但正是经历了这些失败,才让我不断摸索、不断进步,有了今天的成功。”
说到蛋雕的历史,张谊更是如数家珍,他说,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就有了赠送红鸡蛋(彩蛋)的习俗。后来,商贩们又在彩蛋上画些花鸟、鱼虫、脸谱等图案,以图生意兴隆。再后来,人们探索着将鸡蛋钻孔掏空,用刀具在禽类蛋壳上刻绘图画或文字,终于形成了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珍品——蛋雕艺术品,并作为一种特有的民间艺术门类逐渐兴起。因此,蛋雕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京剧脸谱、十二生肖、吉祥图案等,这些元素不仅让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人感受到蛋雕艺术的魅力,也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得以传承下去。”张谊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与期待。
“听说你经常将自己的作品捐赠给慈善机构,用于拍卖筹款,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插问道。
“是啊!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回馈于生活。”他说,“我希望通过我的微薄之力,为社会作出一点贡献。”
采访也接近尾声时,张谊起身邀请我参观他的藏宝室。在他的藏宝室里,我欣赏着他数千余件(枚)蛋雕作品,有人物肖像、花鸟鱼虫、龙凤图腾、十二生肖、京剧脸谱、诗文字画等,琳琅满目。其中北京奥运会徽、吉祥物(福娃、冰墩墩、雪容融)、京剧脸谱、伟人雕像等均颇有收藏和纪念价值,喜从天降、福寿万代、三羊开泰、金玉满堂、年年有余等十大吉祥图案也被许多人看好;百寿图、百福图等更为许多人所垂青……各级媒体的宣传和关注让他声名大振,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也将他吸收为会员,张仕华、杨丽萍、郝赵文博更是拜他为师,附近的学校也邀请他进校园展示……在那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的梦幻般的蛋雕世界里,我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走出工作室时,夕阳已经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宽阔的马路上,美得让人心醉。我回头望了望那扇紧闭的门扉,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意。张谊用他的双手和智慧,将一枚枚普通的鸡蛋变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更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匠人精神。
在与张谊的多次交流中,特别是拜读了他编撰的《蛋雕艺术教程》,我深深刻体会到了蛋雕艺术的魅力与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一种精神的寄托。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相信张谊会继续用他的画笔和刻刀,在蛋壳上书写出更多精彩的故事,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而我,也将带着这份感动与启迪,继续前行在探索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用我的笔触记录下更多像张谊这样的匠人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