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尚沉浸于夏末伏日的余温,指尖轻轻滑过日历,赫然显现——立秋。这二字,轻轻揭开秋的序幕。步履匆匆间,忽略了自然的细语,蝉鸣渐稀,梧桐轻舞落叶,皆是秋的信使。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立秋,表示秋季的开始,禾谷开始成熟,收获的季节到了。《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
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开始,它是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立秋之后天气还是很热,中国多数地方立秋至处暑这时段还是闷热的“三伏天”。
我国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时节,在我国民间有许多风俗一直流传下来,如迎秋、贴秋膘、啃秋、食秋桃、晒秋等。
迎秋:周代时,每逢立秋,天子便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赴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唐代、宋代等朝代也都延续了迎秋的习俗。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若体重减轻,就多吃一点滋补的食物,如猪肉等,来弥补夏天的亏空,“以肉贴膘”。
啃秋:又称咬秋,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会吃西瓜、香瓜或桃子等果蔬,以“咬住”秋天的到来,表达“啃下酷夏,迎接秋爽”的美好祈愿。
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晒秋: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山区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秋季是一个五谷丰登的季节,各种果实逐渐成熟,大地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自古以来,立秋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他们或漫步于林间,感受自然的细腻变化;或静坐窗前,聆听秋雨的绵绵细语。在他们的文字里,立秋不仅仅是一个季节的更替,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古人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如同四季的转换,充满了生命的韵律与节奏。
在秋季,我们应该学会珍惜与感恩,珍惜那些陪伴我们走过春夏的人们,感恩那些在我们最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的朋友。
同时,也要学会放下与释怀。放下那些曾经的不愉快与遗憾,释怀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拿得起放得下,才能走得更远。
立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刻,它连接着夏日的热烈与深秋的丰盈,不仅能既感受到夏的余温,又可以憧憬着秋的收获。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又一个夏天在我们的生命里谢幕,回首昨天,夏日热烈的心思还没有来得及体味,而就在一阵风过,秋天的脚步便轻盈而至!
在这如金的秋季里,让我们收获满满、幸福满满、快乐满满。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