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作为全国首批设立的跨区域管辖专利等技术类案件的法庭之一,自成立以来,积极履行审判职能,以高质量司法守护创新创造成果,推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为精准认定技术争议问题,2018年4月,合肥市中院制定《技术调查官管理办法》《智库专家管理办法》,组建专家人才库,结合案件情况,聘任相应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技术咨询。
2024年10月,合肥知识产权法庭在审理一起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案时,被诉侵权产品是否落入了案涉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是案件办理中首要难点。鉴于该案涉及的专利技术复杂,承办法官随即从技术调查官专家库中指派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军作为技术调查官,邀请其参与案件庭审。李军经仔细比对发现,被诉侵权产品与案涉专利的某项技术特征存在区别,为案件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自2018年,合肥市中院技术调查官专家库运行以来,已有240余件案件在专家“技术参谋”的参与下,得到了公正高效的处理,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合肥知识产权法庭选聘的技术调查官还曾被最高人民法院抽调参与长三角区域其他法院的案件审理,受到最高法院的充分肯定。
科技创新不断迸发出活力,离不开尊重创新、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围绕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合肥市中院不断创新审判工作机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原始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
合肥知识产权法庭全力构建知识产权侵权代价高地,加大对重复侵权、群体侵权的打击力度。在一起发明专利侵权案中,认定各侵权人明知权利人享有专利权仍制造、销售侵权产品,且在接到权利人警告后还不停止侵权行为,在依法核算被告的侵权获利基础上适用一倍的惩罚性赔偿,切实发挥惩罚性赔偿的威慑效果,充分保障权利人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合肥知识产权法庭还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案件繁简分流机制,对著作权、商标权等“简案”力求“快立、快审、快执”,出台要素庭审流程和裁判文书模板,集中开庭,批量结案,审判质效大大提升,近5年利用快审机制审结案件近12000件。
2024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四家高级人民法院联合发布20件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典型案例。其中,合肥法院3件案例入选。
“农民说的‘假种子’,在法律上通常是指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的行为,比如未经授权繁育、销售受保护的种子,或者以其他品种冒充受保护品种。”2025年4月11日,合肥知识产权法庭法官助理夏丽丽走进安徽综合广播《法治安徽》栏目,向听众分享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知识。
如何更加精准对接企业需要,让普法服务更加贴近企业所需?合肥知识产权法庭精心推选庭内优秀法官和法官助理成立“庐知说法,合护创新”宣讲团队,为企业提供普法宣讲及现场答疑解惑法律服务,护航企业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为了更好服务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在接到“普法订单”后,合肥知识产权法庭及时组织开展企业走访、普法宣讲、公益座谈等形式,实现精准普法。
自2022年底,“庐知说法,合护创新”宣讲团队成立以来,针对辖区内“商业秘密”“专利侵权”“计算机软件”“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难点问题举办讲座及答疑解惑,目前已经开展近30场活动,惠及200余家企业及科研院所。(张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