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时代征程中,泗县以3个全国文明村镇——泗城镇、大庄镇曙光村、大庄镇大庄村为先锋旗手,打造出移风易俗的“泗县样板”,或破解红白宴席铺张痼疾,或激活党建红色动能,或直击高价彩礼沉疴,共同织就了一张“文明有据、治理有方、群众有感”的乡风文明网络。这些标杆实践如同一把把钥匙,为全县解锁了“低成本、可持续、高认同”的善治之门。
标杆引领:三大模式开辟文明新境界
泗县的文明村镇建设根植于深厚的乡土智慧,3个全国文明村镇的创新实践形成了强有力的示范效应:
泗城镇:“流动新风堂”破局宴席浪费。将宴席承办货车改造为“四全+三化”移动服务平台,由红白理事会组织志愿者统一服务,既节约成本又保留仪式感。近年来引导千余场宴席转型。更关键的是,通过村委会统筹事主与从业者的双向管理机制,将“重诚信、轻排场”的新风送入千家万户。
曙光村:“党建+”激活治理末梢。作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该村以党员带头守村约、整环境、简红白、做志愿、促致富的“五带头”模式筑牢战斗堡垒。创新制定《和美曙光积分规则库》,将移风易俗细化为8类80项可操作指标。在党员示范下,村民主动缩减宴席、“零彩礼”嫁女渐成风尚,积分制更将抽象文明转化为可量化的“治理货币”。
大庄村:“婚事新风”狙击高价彩礼 。针对婚嫁陋习打出组合拳,常态化开展“集体婚礼”,新人现场签署《婚事新办承诺书》,以“零彩礼”“简仪式”树立标杆。打造“萤火虫”志愿项目,形成“干部讲法规、百姓讲故事、志愿者倡新风”的立体宣导。
全域绽放:因地制宜催生特色实践
在三大标杆的辐射下,泗县各镇、村立足实际展开创新实验,文明种子在差异化土壤中结出硕果:
草庙镇:“五个统一”重构红白规则 。通过村民大会商定了“统一宴席规模、统一菜品标准、统一随礼上限、统一服务队伍、统一监督管理”的婚丧新标。用清晰红线遏制攀比,更创作《天价彩礼》等文艺节目,让制度约束升华为文化自觉。
积分制升级联结共治纽带 。胡陈村将积分制覆盖遵纪守法、致富带富等8大维度,每月卫生评比激发村民每日清扫习惯;山头镇大柏村设置“24加分项+18减分项”,信用评级挂钩优惠政策;屏山镇老山村构建“精神+物质+政策”三重激励。小积分真正兑出发展大能量。
志愿服务深化城市温度。“让爱保鲜”爱心冰箱项目在虹城街道设4个补给站,补给站设置以来,发放矿泉水四余万瓶,惠及外卖员、环卫工等2万余人次。“880”志愿服务队联动社会力量,使冰箱成为“党群同心、社会共治”的文明符号。
网格治理打通最后一米。全县构建“县-镇-村-网格”四级体系,社会基层治理网格员中吸纳五老、先进模范等群众力量。虹城街道网格员许凯半日清除堵塞消防通道的案例,印证了“小事不出格”的效能。屏山镇大李村“胖板凳”议事、城区“围楼夜话”工作法,更将矛盾化解在萌芽。
全县跃升:三维联动构建文明善治新生态
泗县以系统思维整合全域经验,形成制度、文化、技术交织的“一村一策”文明生态网:
制度固本:全域推广“一约四会”,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成山芋展馆、农耕展馆等50余个文化地标。道德模范宣讲惠及10万群众,让榜样力量具象化。
文化浸润:创作泗州戏《六尺巷》、小品《天价彩礼》等作品,结合“送戏进万村”“小宋梨花节”等活动,将政策宣导融入乡土艺术。每年千余场实践活动,使文明从“墙上标语”变为“生活日常”。
科技赋能:建立“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动态监测各镇彩礼数据;网络网格双融合,实时排查移风易俗不良信息,对恶意炒作“三俗”现象精准干预。
泗县的探索证明:文明培育绝非“大水漫灌”,而需精耕细作的滴灌艺术。从泗城镇一辆货车的改造,到草庙镇一场村民大会的协商,再到爱心冰箱前户外工作者的一瓶水——这些“微细胞”的活跃,共同构筑了县域文明的“巨系统”。其核心启示在于:以群众痛点作为创新原点,以乡土逻辑重构治理密码。
正如那台穿梭于乡间的“新风堂”货车——当政策方向盘由群众参与掌握,当治理引擎以乡土智慧驱动,文明建设的泗县之路,必将驶向更辽阔的天地。(通讯员 唐雨涵)(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