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县毕桥镇:“家常唠嗑”巧解家庭赡养矛盾
来源:蔡鹏伟 2025-08-18 15:47:52 责编:梅觉明

“家里的事理顺了,心里也舒坦多了,谢谢你们耐心听我念叨……”8月15日,张某在郎溪县毕桥镇专职调解员老陶的开导下,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决定回家后与妹妹好好沟通父亲的赡养问题。这场因赡养义务引发的家庭矛盾,在调解员“唠家常”式的疏导中得到有效化解。

原来,张某与妹妹均为家中女儿,张某是招亲,婚后一直与老父亲同住,多年来和丈夫共同承担着照顾父亲的责任。今年,张某因手术身体不便照顾,便想让妹妹回家帮忙照料父亲几天,却遭到妹妹以各种借口推脱。这让张某既委屈又生气,认为妹妹未尽到赡养义务,于是来到司法所咨询求助。

了解情况后,老陶没有直接讲法律条文,而是拉着张某坐下,从“家里老人身体怎么样”“姐妹俩小时候关系好不好”等家常话题聊起。起初,张某情绪激动,反复诉说自己多年的付出和妹妹的“不近人情”。调解员一边耐心倾听,时不时回应“谁家过日子没点难事儿”“照顾老人确实辛苦”,让张某感受到被理解;一边慢慢引导她回忆姐妹间的温情往事,“小时候妹妹是不是总跟在你身后”“你生病时妹妹有没有惦记过你”。

随着话题逐渐深入,张某的情绪慢慢平复。老陶趁机用身边类似的家庭故事举例,轻声说道:“赡养老人是儿女共同的责任,妹妹或许有自己的难处,咱先别急着生气,回去好好跟她聊聊,说不定事儿能理顺。”一番“家常话”下来,张某积压在心中的怨气渐渐消散,坦言自己之前确实太激动了,表示愿意回去和妹妹心平气和地沟通,一起商量照顾父亲的办法。

此次调解,老陶巧用“唠家常”的方式,变“说教”为“倾听”,变“讲理”为“共情”,不仅舒缓了当事人的情绪,更打开了家庭沟通的症结。毕桥镇将继续推广这种接地气的调解方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话、乐于接受的方式化解家庭矛盾,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蔡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