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碰撞两家愁,法官巧调促双赢
来源:顾馨 潘星星 2025-08-18 16:24:00 责编:谢晴雨

“丁法官,请收下这面锦旗!真没想到揪心了大半年的事,这么快就解决了!”8月7日,在淮南市田家庵区人民法院泉山法庭内,当事人轩某紧紧握住承办法官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面鲜红的锦旗背后,是一起由电动车碰撞引发的赔偿纠纷案件。从最初的剑拔弩张到最终握手言和,案件的成功调解既展现了司法工作的“加速度”,更彰显了矛盾纠纷化解中的“人情味”。

案情:碰撞后的“持久战”

时间回溯至去年9月,一场寻常的出行,却让两个家庭陷入纠纷泥沼。宋某驾驶电动自行车左转时,与轩某驾驶的车辆发生碰撞。事故造成两车损坏,轩某面部、足部受伤。经交警部门认定,宋某负主要责任,轩某负次要责任。事故发生后,轩某伤情经司法鉴定构成十级伤残。因高昂的医疗费、误工损失和后续的治疗费用争议较大,致使双方僵持不下,轩某一纸诉状将宋某告上法庭,索赔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后续治疗费等各项损失共计18万余元。

调解:一波三折显匠心

法官首次组织调解时,宋某强烈质疑轩某单方的鉴定结果,坚决要求重新鉴定。对宋某的坚决态度和轩某的焦虑,法官果断暂停调解,清晰详尽地阐述重新鉴定流程、可能的时间成本以及费用承担规则,既保障了宋某的合法权利,也安抚了轩某的情绪。同时,高效协调选定鉴定机构,推动重新鉴定程序快速启动。

新的鉴定意见书维持了十级伤残的认定,但原告提出的赔偿清单成了新的“拦路虎”。原告主张的误工费计算标准远超当地同行业平均水平,提出的后续治疗费金额过高且缺乏充分依据。“这账算得不对!”被告宋某当场提出异议。

面对这一僵局,法官果断采取“两步走”精准策略:针对争议最大的误工费问题,法官并未简单驳回原告诉求,而是调取人社部门发布的当地同行业工资标准,结合轩某实际伤情及误工时长,逐项列明合法计算依据。翔实的数据支撑和透彻的法理分析,使轩某认识到原先主张确实偏高,态度逐渐缓和。

对于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后续治疗费,法官主动联系轩某的主治医师,详细了解后续治疗的必要性、预计疗程及常规费用区间等关键信息。在调解过程中,她客观中立地向双方转达专业医学意见:一方面,向宋某阐明应予支持的合理费用范围;另一方面,引导轩某基于医学评估调整预期,放弃不合理的过高诉求。

定分止争:巧解心结促双赢

在掌握了翔实依据的基础上,承办法官趁热打铁,与双方进行多轮“背对背”沟通。对轩某,她既表达对其伤痛的同情,也理性分析诉讼风险和执行难度;对宋某,她既强调其依法应承担的责任,也引导其看到调解一次性解决纠纷、避免后续讼累的实际好处。法官的耐心、专业和始终如一的公正立场,逐渐融化了双方心中的坚冰。

最终,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该起一度陷入僵局的纠纷迎来了圆满结局: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宋某一次性赔偿轩某各项损失共计10万元整。协议签订当天,宋某感慨道:“多亏丁法官一遍遍耐心解释、算账,让我明白了调解不是和稀泥,它比判决更灵活、更实际,真正考虑了我们双方的难处,省心也省力!”顾馨 潘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