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工作室是什么,怎样建设和运行,活动如何开展?近日,东至县政协党组暨十一届十九次主席会议讨论通过了《政协东至县委员会关于加强政协委员工作室规范化建设管理办法》,从建设原则、主要类型、活动内容等方面为委员工作室建设“定规矩”。
建设委员工作室是县政协推进委员联系群众的一项创新举措。为了让委员工作室更好地发挥作用,推进委员工作室建设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县政协通过总结近年来委员工作室设立、运行、考核等情况,提炼经验,将其制度化,并在主席会议上进行充分协商,让管理办法更加完善。
办法明确,委员工作室是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载体,是委员服务群众的阵地,是委员履职的平台。委员工作室建设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联系服务界别群众,聚焦群众关切,反映意愿和诉求,团结界别群众跟党走;坚持委员主体地位,调动委员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委员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坚持不建机构建机制,立足需求,形式多样,注重实效。
2019年,县政协设立第一批委员工作室。截至目前,中共、文艺、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经济等6个界别分别设立了委员工作室,62名委员参与其中,有力推进了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办法结合前期实践进一步明确了委员工作室的主要类型,包括界别型、区域型等。其中,区域型指在委员比较集中的居住区、商务楼宇等建立的委员工作室;团体型为委员根据共同专业特长、志向爱好设立的委员工作室。在活动内容上,委员工作室可采取学习宣讲、座谈交流、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组织学习宣传、反映社情民意、助力中心工作、提供专业服务、参与基层协商。
办法还要求,委员工作室注重活动成果转化,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通过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大会发言等报送县政协。县政协主席会议定期研究委员工作室工作;主席会议成员定期走访委员工作室,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县政协各专委会、办公室具体负责对委员工作室的联络、指导、宣传和推介;县政协每届对委员工作室工作情况进行评比并适时表彰。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委员工作室退出机制。如委员工作室召集人违法违纪和违反政协章程,以委员身份和委员工作室名义开展有偿服务,牟取个人、小团体和特定关系人利益,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撤销其委员工作室或变更召集人。这也反映了县政协对委员工作室建设的重视,要求委员不能将委员工作室当成闪光的牌子,而要当成一个平台,做出实实在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