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倏然之间,又是一年处暑到。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
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
此时,处暑与夏作了一个深情的告别,与秋来了一个温柔的拥抱。一个告别,炎热、酷热、燥热、灼热便消了火气,悄然而去;一个拥抱,风清、云淡、天高、雨柔扑面盈怀,心情爽朗。天地,在清凉中明朗鲜亮;心情,在晨露中婉转舒畅。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是指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二候天地始肃,是指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是不骄盈要收敛的季节。第三候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开始秋收。
俗话说:“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来赶集。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干净。”立秋和处暑,都是在阳历八月。处暑时节打枣子,便是农人们最喜欢的节目。我记得,在皖北家乡老屋前有一株高大的枣树,每到处暑,孩时的我和小伙伴便架起高高的梯子,开始摘枣子,边摘边吃,枣子的甜味入了口,润了心。堂哥还会拿来长长的竹竿,对着枣树一阵敲击,枣子便应声落地,地面上孩子们欢欣喜气,老人们咧着掉了牙的嘴笑着。
秋令处暑,是节令的句读,也是民俗的乐章。处暑时节,我国民间有许多民俗流传下来。如旧时从七月初一始,举行祭祖仪式,燃香烛,烧纸衣,敬奉先人。秋意渐浓的处暑时节,历来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佳期。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又如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以寄哀思,祈保平安。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鸭子最肥美,营养最丰富,故而多地有处暑吃鸭的习俗。
处暑期间,气候逐渐干燥,个人养生十分重要。宜食滋阴润燥、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等。要少摄取辛辣食品,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
处暑气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可以择一闲暇,邀三五家老少,或亲朋好友,去登山,去踩水,去看绚烂的山色和乳白的流岚,与处暑相拥而欢。
人的一生犹如四季,秋褪去春的浮华,隐去夏的躁动,沉淀下来的是一份天高云淡般的情怀和从容。不忘昨天,把握好今天,争取更好的明天,生命之舟一定会扬帆远航。
(月文)